潮州市黄冈镇

时间:2013年12月08日信息来源:互联网 收藏此文 【字体:

黄冈镇地处南海之滨、闽粤交界,是饶平县城所在地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广东东大门”之美称。这里依山傍海、一河南岸,钟灵毓秀、物华天宝。黄冈河由北向东南贯穿镇区注入南海,地势北高南低,副热带海洋性季风带来了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和均等的日照,使这里四季如春,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人间胜地。拥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镇”、“[1]技术创新专业镇”、“广东省城镇经济综合发展力广东百强、粤东十强”等十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黄冈历史悠久,创建于宋淳佑乙巳年(公元1245年),古称瓮城,又称凤江。相传此地古为黄土岗,故名黄岗,因“岗”与“冈”相近,易名黄冈。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黄冈巡检司,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属宣化都黄冈堡。民国十七年始立政区,1940年建镇,民国时期一直为饶平三镇之一。1951年8月县人民政府在黄冈镇设立办事处,1953年1月饶平县治由三饶镇迁此,黄冈镇成为了饶平县县城镇。1958年黄冈、凤江、井洲、联山合并成立凤江人民公社,1959年6月又从凤江人民公社析出,成立黄冈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黄冈镇人民政府建制,1986年9月,东界的仙春、碧岗两乡和凤洲区并入黄冈镇。政区至今不变。镇政府驻地原置于丁未路黄冈蔡厝祠内,1997年改驻地于黄冈镇沿河北路。
古时称“凤岗”。据《饶平县志》记载:“明初凤岗改名黄冈埠。”“洪武三年设黄冈巡检司”。究竟凤岗为何要改称黄冈,这还须先弄清“凤岗”的由来。原来,黄冈北面东侧,乃是凤岭余脉冈陵,故名凤岗。凤岗之后又为何演变为黄冈呢?这里头有个传说。
  明初,朝廷决定在这里设巡检司以镇平祸乱,当时饶平尚属潮州府的海阳县,海阳县令便派刘宗仁来主办这事。刘是湖广人,操荆楚音,完全不懂潮语,上司叫他来凤岗,他误听作“黄冈”,呈文也写作“黄冈”,文到上司,也就照批。黄冈之名遂流传至今。
  至于民间把“黄冈”又叫瓮城,这里头也有一段故事。据清《饶平县志》载:明嘉靖戊申年,因倭寇蹂躏居民,余廷仁等呈请当道筑城御寇,潮州知府郭春震来到黄冈,着手规划建城。东门在今猪仔场街与中山路交汇处,向北至菜石狮巷北,折西至蟹洞,再向西至小金山西侧。南面直至溪畔街头,折西至太平门,稍偏西北沿今于末路南边向西进,至城隍庙西侧会合。这样,兵家防御之城,又酷似一个向东平放的大瓮,城开四门,东门特别阔大,且外门拱成圆形,颇似瓮嘴,从此,远近都知黄冈叫瓮城。
黄冈镇下辖
辖仙春、碧岗、碧春、霞东、霞中、霞西、山霞、新霞、新厝、新合、狮头寨、下埭仔、洪西寮、薛厝寮、山美、后港、和石、东峡、屿山、大澳、碧洲、汛洲、里和睦、大畔寮等24个村委会和龙眼城、上林、寨上、城北、红光、联光、河南、西门、石埕、南门、楚巷、下市等12个社区居委会及1个综合场共37个村(居)民自治组织。
黄冈镇:讲潮州话;饶平县城,为工业镇,食品,服装,水族机电工业发达,多外资企业。地理位置优越,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国道324线横穿全镇,是饶平现今的重要的交通枢纽。饶平三大广东省中心镇之一,是潮州市四大中心的中心部分,潮州市规划中属综合性重点镇,重点发展区域。城镇规模为饶平之最。商贸在饶平中最为发达,酒店、旅馆、餐馆、超市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饶平二中所在地。经济实力位居饶平前列。
黄冈镇是饶平县县城,位于饶平县南部,黄冈河出海口处。东与福建省诏安县交界,南临南海柘林湾,西与汫洲、钱东镇毗邻,北接联饶镇。1959年6月从凤江公社析出,设黄冈镇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黄冈镇建制。总面积96.6平方公里。2012年户籍人口19.7万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旅居海外侨胞约2.6万人。工农业总产值23.4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8.46亿元,外贸出口1.8亿美元,年外贸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3个,农业产值6.02亿元,镇本级财政收入1338万元,上交国、地税金4.1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915元。
黄冈地处黄冈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灌溉配套,农牧副渔蔬菜五业兴旺。2012年全镇耕地面积2.76万亩,园地0.268万亩、林地2.5532万亩、浅海滩涂1.093万亩,粮食总产1.68万吨,农业总产值5.6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4%。全镇淡水养殖面积1569亩,海水养殖面积1.78万亩,其中对虾养殖1.07万亩,网箱养鱼2200格,贝类7120亩,水产品总量2.62万吨。渔业产值2.60亿元,占农业产值46%。名产有叠石赤蟹、大澳珠蚶、凤洲乌耳鳗等,名闻海内外。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