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它和旅行及夏令营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3年06月09日信息来源:焦点关注网内蒙古频道 收藏此文 【字体:

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研学旅行还是个相对陌生的名词。很多人还不明白做研学旅行的意义何在?
很多家长单纯的以为是单一的的旅行,或者和夏令营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它和旅行和普通的夏令营有什么区别呢?
研学旅行的背景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重点突出全员参与、集体活动、走出校园、实践体验。
和旅游不一样的是
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听听讲解、看看景点那也只是旅游;如果组织学生到各地仅限于参观、浏览、拓展,那也只算是游学。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国历史上,学习和游历始终相辅相成,游学最早历史或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孔子游列国的“文化苦旅”。
不光古人有这种雅兴,1917年暑期,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一师读书的时候邀了在楚怡小学教书的“学长”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未带分文,外出游学
毛、萧二人靠四处打秋风,一口气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 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做了贴近民生的社会考察。他们在旅途中写的“游学”笔记,第一师范同学好友争相传阅,称赞他们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要“教学做合一”,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认知来源于实践,但是认知绝对不可能代替实践。
其实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做研学旅行,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美国叫营地教育,东南亚国家叫游学,日本叫修学,内容都是相似的,就是体验式学习。
教育部推进的研学旅行和日本的修学旅行十分接近。
研学旅行最核心的意义
在于在中国能够得以快速的发展,主要还是教育部推行的,其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它和旅行及夏令营有什么区别
研学旅行的好处有很多以下有几点优势
一、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研学旅行中,孩子需要自己独立处理一些生活琐事,尤其是一些经常被父母代劳的诸如铺床叠被、洗衣服、袜子之类;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吃不了苦,什么都不让自己孩子来,最后导致很多家庭的孩子出现吃不了“苦”的现状,脱离了家庭这个温室,其实还是自身的自理能力会被自然的激发出来。孩子在研学途中又会遇到很多问题,孩子只能自己独立处理,应变速度和策略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研学营中,大家都很多在一起,一般都是同龄之间的孩子相处,这里就很会有与他人交往的过程,有些孩子就非常乐意沟通,有些孩子会处理一些问题,做的非常好也很愉快,但是有些孩子在这方面都会欠缺,所以在这里研学的过程中孩子自己能感觉到这一点
三、勇于自我尝试的能力
研学过程中,有很多新的东西和事物,很多孩子都是没有见过遇过的,以前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有家长在身边,问一下就清楚,但是在研学营中,那只能靠孩子自己去琢磨,自己去处理。
我国研学旅行所处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研学旅行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早期,研学旅行虽然是个比较新颖的词汇,但是校方组织学生集体出行,是一种常见的活动,比如春秋游的出行活动、各个节日组织的外出活动等,校方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学习参观等。
研学旅行与上述活动不同的是,时间周期更长,出行距离更远,即便是本地研学也不再是单一的博物馆、科技馆之旅,而是一连串有主题的出行,普遍为二到三日的研学路线。
然而长期来看,专业化教育体验课程才能真正构筑研学旅行的壁垒。研学旅行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决策者和消费者分离。学校是组织方,家长是购买方,孩子是消费体验方。
这要求企业既要考虑学校、家长的教育性、安全性诉求,也要满足孩子的趣味性、娱乐性要求,客观上加大了产品设计难度。能满足各方诉求的课程才是既让家长买单又让孩子给出好评的产品,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用户评价,并直接影响研学活动的效果。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上一篇:怎样写游记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