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时间:2019年09月30日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此文 【字体:

本报记者 赵若姝 文

  还有不到半个月,澳门大学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李  颖即将迎来新的身份——澳门浸信中学语文老师。而她准备的第一课,就是通过暑期在甘肃的经历,带领学生穿越古今,体味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

  8月3日至16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兰州文化行者文化交流中心、兰州大学、澳门文物大使协会、澳门文遗创研协会承办的“港澳与内地青年敦煌之友文化交流与志愿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青年敦煌之友”)活动在甘肃开展。包括李  颖在内的80名内地与澳门、台湾的青少年深入甘肃兰州、敦煌、张掖、天水等丝路重镇,参访重要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展文化交流、志愿服务、专题讨论、实例研习等活动,共话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探源:沿古丝路再出发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2000年前,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从长安起程,经河西走廊,逾帕米尔高原,至中亚、西亚,开通了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自此,东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孕育、交融、沉淀,书写了一首恢宏壮美的文化史诗。2000年后,一群青少年文化行者在兰州集结,重新开启了一段文化探源之旅,而他们西行的第一站便是敦煌。

  “最早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读到道士王圆箓用白漆刷没壁画、以低价将莫高窟文物卖给列强,看着一车车文物被拉走,我心中无比悲痛。”李  颖说,如今,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她一直期待看看这座存续千年的文化艺术宝库。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青年敦煌之友”选取丝绸之路的精华路段,串联起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群等文化遗产地,并与学生较为关注的文化创意、互联网等领域相结合,让学生领略因丝绸之路而交汇的多元文明。

  “那些塑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倾尽一生,造就了如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盛景,我们应当抱着崇敬的态度,带着中华文化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重建自己的信仰。”台湾成功大学新生萧亦呈说,“文化遗产带领我们认识自己。中华文明通过每个个体而延续、传承,我们承担着让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责任。”

  协力:交流服务 双翼驱动

  “青年敦煌之友”既是一次邂逅历史文化的旅程,更是一场青年文化行者的相会。

  在敦煌莫高窟,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大学生志愿者罗琳杰,用几天的时间仔细研习了石窟复制展区的8座代表性洞窟讲解要点,并在融入自己的理解后把莫高窟的故事讲给游客听。

  罗琳杰也是“青年敦煌之友”的一员。“青年敦煌之友”由文化交流队和志愿服务队构成,其中,志愿服务队以世界遗产景区辅览、互动教育等为主要服务内容,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在莫高窟景区、敦煌郭家堡中学开展落地服务,引导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累计服务人次超过30万;文化交流队则在重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先后与“青年敦煌之友”莫高窟分队、寻找安妮团队、秦腔脸谱团队和乐遗计划团队等志愿服务队会合,与志愿服务队一同在当地进行文化志愿服务。除了参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推广、文创设计及文物保护方案,“青年敦煌之友”成员还在郭家堡中学、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开设了世界遗产守卫者活动及示范课,结合旅途见闻,分享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与甘肃相似,澳门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们向当地学生介绍了澳门的历史、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他们了解澳门的同时,期望他们日后也能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传播出去。”澳门文物大使协会负责人张倩仪表示。

  蜕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与学生一同成长的还有“青年敦煌之友”本身。“青年敦煌之友”文化交流队队长、兰州大学大二学生陈静茹告诉记者,“青年敦煌之友”自2015年启动以来,连续4年以世界遗产景区为中心进行导览服务、互动教育、周边社区居民文化遗产教育、口述历史记录等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活动。今年,该项目在以往的基础上,以传统元素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融入更多互动环节。“敦煌是无数人的梦。传承敦煌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不是喊口号,不能走马观花。我们希望通过志愿服务与文化交流带动全员重视、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陈静茹说。

  在实践中深入,在蜕变中成长,“青年敦煌之友”只是兰州文化行者文化交流中心诸多项目的一个缩影。据兰州文化行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李雷雷介绍,2009年,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艺术,“文化行者”(前身为兰州大学大学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学生社团应运而生。10年间,该社团孕育了“青年敦煌之友”“妈妈黑板报”“文化遗产友好使者行动计划”“寻找安妮”“文化小巷”等多个品牌项目,获得了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中国慈善公益项目等荣誉,而文化行者也从最初的学生社团升级为独立的社会服务机构,先后开展文化遗产主题调研活动65项、志愿服务项目80个,超过14所内地高校的2500名大中学生参与其中。该中心还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10所港澳地区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目前,暑期的“青年敦煌之友”活动已落下帷幕,但文化行者们的影响还在持续。据悉,今年10月,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将分别举办“敦煌周”主题推广活动,展示“青年敦煌之友”各类文创作品并举办义卖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

  记者手记

  朝气、勇气和梦想——这是文化行者相处多日以来,一直萦绕在记者头脑中的词汇。从行程策划、志愿服务点对接、食宿安排到后勤保障,一直是这群平均年龄约20岁的青年学生独立设计、亲力亲为,他们是文明交流的实践者,更是中华文脉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近年来,文化志愿服务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广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身文化志愿服务。不可否认,由青年学生主导的文化志愿活动,充分激发了青年的志愿服务热情,他们以更为开阔创新的思路,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青年学生的文化志愿服务不能仅靠一腔热血。受制于经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也存在一定短板。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志愿服务中,志愿者除了经常要面临10余天无法洗澡、没有水厕、每天需自己生火做饭的现实困难,还存在与一些文化单位沟通不畅,对文化资源掌握不足、挖掘不深等问题。

  学生积极组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此,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相关部门要对青年志愿服务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规范、引导,使之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运作体系,政府机构积极协助志愿者统筹、协调、利用多方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志愿服务助力文化事业发展的实效。

 

(编辑:王霞)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