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双季稻”在辽中试种成功

时间:2014年09月07日信息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收藏此文 【字体:

“东北双季稻”在辽中试种成功

人民网沈阳8月21日电(陈扶宜)“可真稀罕,这水稻在咱北方8月份就能收割、出米,真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儿。”8月20日,正在地里忙着割水稻的于永辉兴奋地说。

眼下,离北方传统水稻的收获期还有一个多月,可在辽中县六间房镇许家村村民于永辉家的稻田里,大家却正把籽满穗沉的水稻一垄一垄地割倒,一捆一捆地把成堆儿。

长久以来,双季稻一直是南方水稻生产的专利。它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品种以籼米为主,口感相对北方的粳米较差且产量低,市场价格也不高,多作为国家储备粮。东北双季稻今年在辽中县的试种成功,改变了北方传统意义上的春种秋收、一年一季的耕作方式,不仅填补了东北地区双季稻种植的空白,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一年能收获两次的东北双季稻我也头一次见。收割完的水稻拉到村里的磨米厂,经过烘干、脱粒后,就能磨出今年的第一车新大米了,照比本地新大米上市整整提前了45天,管保能卖个好价钱!”于永辉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着,一边从田里撸下几粒双季稻粒,细细的用手剥去稻壳,小心地放在掌心。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一粒粒晶莹饱满、油润光亮的稻米来回地滚动着。

辽中县是沈阳地区的优质水稻主产区之一,一直采用传统单季稻种植模式。五年前,中国育种专家周晓东相中了辽中县许家村的土壤与气候,开始研究东北双季稻,从原东北地产的稻种中遴选生长期短的品种进行试种,成功攻克了北方早稻育种以及北方双季稻抗旱抗寒等关键性问题。

周晓东向记者介绍,一般情况下,这种东北双季稻4月下旬种植,8月初收获第一季,第二季在霜期之前,10月下旬成熟,从而实现一年两茬。双季稻每季亩产一般在350公斤以上,总产量超过传统的单季稻米,口感和营养成份上和北方传统单季稻没有什么区别。另外这种东北双季水稻在抗病性方面更具优势。一般说来,北方单季水稻的病虫害都集中在7月末到8月末的这段时间,病虫害刚露头儿,东北双季稻的第一季已经成熟,等第二次病虫害来的时候已经上秋了。因为双季稻有效的避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水稻病虫害最为严重的时间段,所以对农药的用量基本可以忽略,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稻米,价格自然要比普通米高些。另外,东北双季稻在第一季收割的时候只要留下足够高的稻茬,20天左右就能长出新的茎叶和稻穗,不用重新插秧,节省了二季水稻育苗和插秧的人工与繁琐程序,缩短了生长期。

(编辑:高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