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探索“插花型”贫困地区脱贫路子

时间:2014年07月17日信息来源:甘肃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在甘肃新一轮扶贫攻坚征程中,除纳入秦巴山、六盘山、藏区等国家特困片区的58个县市区外,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被我省称作“插花型”的17个贫困县区。

  相较于国家对“三大片区”的强力扶持,未被纳入扶贫规划的“插花型”贫困县区,又该怎样打好扶贫攻坚战呢?

  近日,记者在张掖市民乐县采访时发现,这个位于祁连山贫困片区的“插花型”贫困县,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发展富民产业为载体,将双联行动同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统筹资源,创新机制,合力推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插花型”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

  不以“平均数”忽视平均线以下的贫困人口

  ——以双联行动为抓手,聚焦发力突破,走精确扶贫路子

  与特困片区相比,“插花型”贫困片区看似贫困人口不太集中、脱贫难度不是很大。

  譬如,2011年,民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503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么高的农民人均收入,需要扶贫攻坚吗?

  这样一个事实令人深思——民乐县南部沿祁连山的47个贫困村,以及北部沿滩的8个移民村,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68元。

  六坝镇新民村是一个移民村。村民从舟曲县搬来十多年了,可许多民乐人说,那会儿,走进新民村,就好像穿越了时光隧道,看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模样,黑黝黝的土坯房,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处处破败不堪……2011年,新民村人均纯收入只有800余元,村民全都享受低保。

  “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在经济社会发展尚不协调的大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因为统计‘平均数’,而忽视平均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正如省委在扶贫开发中,没有因为重视集中连片地区而忽视分散区域,将民乐定为‘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民乐县委书记杨君说。

  民乐县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插花型”贫困县区,要想填补扶贫“空白”,更应该借助双联行动这一有力的抓手,这样才能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关键瓶颈制约。相比特困片区,这样也更容易把精力、财力和物力投向扶贫攻坚,从而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现聚焦突破。

  通过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民乐县组织协调了138个部门单位、3666名干部,与沿山沿滩贫困片带的55个贫困村、468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促进长远发展统一起来

  ——以双联行动为抓手,引导各类项目倾斜贫困地区,走统筹扶贫路子

  不论是特困片区,还是“插花型”贫困县区,之所以穷,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年积贫积弱,造成基础设施欠账严重,给发展带来很大阻力。

  民乐县沿山沿滩贫困片区正是这样。相比民乐县中部绿洲来说,南部的祁连山片带,高寒阴湿;北部靠近戈壁滩的地方,干旱缺水。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以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望而却步”。“像原来的水利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更多地集中在了绿洲地带。”民乐县扶贫办负责人对记者坦言。

  “那时候感觉我们村像‘没娘的孩子’一样。”70岁的六坝镇新民村村民杨许德说。

  在杨许德的记忆中,自打他1997年从舟曲县憨班乡搬过来后,多少年,村子的路都是“安全路”——过往的车轮在泥泞的土路里碾出了两条深渠,谁的车走在上面,都不会偏离“轨道”。

  “安全路”看似安全,可客商谁也不愿意来,嫌路难走。有一年,村民韩礼学养的8头猪仔着急出栏,他只好骑着摩托车拉到4公里外的镇街道去卖。结果,半路上,摩托车翻了,他的腿受伤了,2头小猪也被砸死了。

  房子呢,杨许德说,叫“锅底房”,几乎每家的房顶都塌陷了。别的村子为了地里的收成,盼下雨,可新民人盼天晴,因为一下雨,外面下,房子里面下得更大。

  没路、没水,产业如何发展?脱贫致富,必须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民乐县借助双联行动,把项目建设作为破解瓶颈制约、推动贫困村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扶贫投入,打通了水、电、路等发展的一道道“拦路虎”。

  在双联单位的帮扶下,如今,新民村真正“新”了,破败的土坯房,经过危房改造焕然一新,变成了新崭崭的砖瓦房;通畅平坦的水泥村道,一下子将外面的世界拉近了,也让村民发展养殖产业有了信心。“最近,天热了,每天早晨5点多,羊贩子就来了。”韩礼学说。

  不仅仅是新民村变了,两年多来,借着双联行动的及时雨,民乐县围绕落实“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帮助贫困村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项目260多项。贫困村盼望的路通了,水来了,整村发展规划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把加大外力帮扶与激发自力更生结合起来

  ——以双联行动为抓手,提升群众增收能力,走“造血”扶贫路子

  脱贫致富,最终要靠强有力的富民产业作支撑。毕竟,没有产业支撑,路修得再平,房子修得再好,村子也是“空架子”。

  可是,产业从哪里来?

  位于祁连山脚下的丰乐乡卧马山村,290户人家有近4000亩耕地。虽说地多,但由于位于高寒阴湿山区,加上干旱缺水,地里只能种小麦、豌豆、洋芋。一年下来,“春种一袋子,秋收一抱子,打了一帽子。”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也不是没想过发展产业,村民也试着种过中药材,种过其他作物,可最终都不顶用。

  卧马山村碰到的窘境,是民乐县沿山沿滩贫困片带真实的写照。这些地方,真的无法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治了吗?

  “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民乐县借助双联行动,大力推进“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三个一”扶贫工程。通过算账对比、典型引导等方式,引导村民辩证看待自身优劣,因地制宜琢磨起了致富“点子”,变“输血”为“造血”。

  用现代农业破解贫困魔咒。海拔高,气候冷凉,挡不住设施食用菌和设施蔬菜产业的步伐。

  在双联干部的鼓励下,2012年,卧马山村8户村民搭起了食用菌大棚,当年,棚均收入1万元以上。看着收入这么好,迟疑观望的村民纷纷行动起来,现在有72户人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在外打了20多年的工,村民刘学红现在不出去了。“去年,我3月建棚,7月进料,8月23日出菇,卖了一个多月,3座棚就收入了3.3万元。今年肯定还要好。”他说。

  山旱地里照样能刨出“金子”!由此,村民不但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还激发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双联干部因势利导,鼓励大家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发展草畜产业。“现在,修养殖暖棚政府也给补助,还帮着改良换代新品种,今年,我准备养50只羊。”去年刚开始养羊的刘学红,前一阵子4只小羊羔卖了2800元。

  点燃信心、激情和干劲,与人民群众一条心、一股绳。秉持这一理念的民乐县,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的梦想,一定会早日成真!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