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独到上海“特产” 品位上海年味

时间:2014年01月12日信息来源:东方网 收藏此文 【字体:

    东方网1月23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过年,你把哪种上海味道带回家?”日前,有新闻报道在上海待了3年的小李每逢过年总想带点上海特产回家,却总发现没什么可带,由此在微博上引发了对上海特产的讨论。城隍庙的五香豆、梨膏糖、大白兔奶糖、崇明糕、枫泾丁蹄……上海网友晒出了好些上海“独家制造”。不过,也有一些上海人表示,上海特产不多,而且上海人走亲戚一般也不会送特产。上海档案馆研究员邢建榕分析,上海是一个交流性融合性较强的城市,人们往往习惯于从这里带一些可以让人“开眼界”的时髦玩意回家,相较农副产品而言,上海眼光和上海品味才是最独到的上海“特产”。

  上海味道,郊区更浓

  说到上海独家制造的味道,不少外地网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奶油味的五香豆,甜腻的梨膏糖,汤汁四溢的小笼包,还有曾经风光无限的大白兔奶糖……还有,似乎就没什么印象了。

  上海特产是否仅限于此?上海闵行本地人小朱告诉记者:“要找上海味道,必须到郊区逛逛。那些独具传统风味的美食,都藏在那儿呢。”闵行的桶蒸糕、高桥的松饼、马桥的豆腐干、崇明羊肉、崇明糕、枫泾的丁蹄……这些都是只能在上海找到的“独一份”。

  小朱认为市区的特产知名度较高,传播度也较广,但有些其实是外地传入经过改良留在上海的。而郊区的那些美食虽然知名度有限,但真正是生长于上海这片土地的农家土产。

  上海味道,重“洋”轻“土”

  就上海特产问题,记者请教了上海档案馆研究员邢建榕。他表示海派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海纳百川,一个是求新求洋。

  “上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商埠,这里工商业发达,特别是近代以来与国际的交流频繁,因此融合性包容性特别强。很多商品到了这里,经过上海的加工改良以后,得到了更有效的传播和推广,久而久之别人往往忘记了这个商品原本的产地,而误认为是上海特产。比如老虎脚爪、蟹壳黄、生煎包等,其实这些是江浙这一代的特色,只是上海更懂得包装和推广,以至于人们最终记住了上海。”

  “此外,上海与国际频繁地交流,又造成了海派文化特殊的‘洋气’。以前上海人去走亲戚,往往不是带只鸡或者带块糕,而是带去上海的时髦玩意,东西并不一定要很贵,但总给人大开眼界的感觉,通常都是些独在上海才能买到的西洋货。早年的永安百货卖的就是这些东西,生意好得不得了,不仅是上海人走亲戚会去那里买点礼物,外地人来上海也都要去那里转转,带点上海的时髦货色回去。现在物质流通广了,所以说,很多人在面临带点什么上海土特产回去的选择时,反而犯难。”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崇明老毛蟹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