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参与“十部集成”编纂是荣耀

时间:2019年10月03日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此文 【字体:

 本报记者 王学思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朱飞跃从事戏曲研究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在他的案头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一直是必备的两套工具书。每当他引用其中资料时,总有一种感慨油然而生。

  1993年,朱飞跃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曲系,正式开始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学习研究。1996年,研究生毕业的他留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里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作为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之一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纂。当时,《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戏曲志》的总编辑部都设在所里。”朱飞跃表示,“这一系列书籍的编纂,对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意义深远。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是机遇,是运气,更是毕生的荣耀。”

  改革开放伊始,根据吕骥、张庚、周巍峙、钟敬文等著名文艺家的建议,由原文化部牵头,会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及各有关文艺家协会联合发起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该工程从“六五”时期陆续启动,经过全国10多万名文艺集成工作者历经30年的艰苦努力,至2009年,共298部省卷440余册、4.5亿字的鸿篇巨著全部出版。

  2005年,朱飞跃调入具体负责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作的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单位工作之余,朱飞跃对参与该系列书籍编纂工作的人员情况也展开了收集、统计。“当时,文化系统内的干部是编纂工作的主力军,全国先后有超过1.5万名文化馆馆长、2000多位文化局局长以及400多位县级领导干部、50余位省部级领导直接参加、领导过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辑工作。”朱飞跃介绍。

  在统计人员情况时,朱飞跃还发现,参与编纂的人员还有教师、医生、警察等。“采编人员几乎囊括当时所有行业,由此可以想象当时为编辑这套丛书,党和政府动员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朱飞跃感慨。

  朱飞跃认为,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的重大意义在于,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散落在民间的无形文化资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整理和科学的阐述,为我国后来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打下了基础。“据我们粗略统计,该系列丛书的基础材料在60亿字上下,受篇幅的限制,最终出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只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也体现了编辑团队在工作中的辛劳和学术上的眼光。大多数参加过志书编纂工作的同志后来成为各地非遗保护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朱飞跃说。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书中的一条条材料都是大家走村串户收集来的。如今,无论是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还是非遗保护工作,这套丛书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朱飞跃说。

(编辑:高峰)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