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一条大河的诗和远方

时间:2019年09月23日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9月20日上午,以“壮丽七十年 盛世文博汇”为主题的第八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上,东营市重点宣传推介的“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参展者的眼球。
  东营市在展厅内现场打造“黄河入海”湿地景观,向观众全面介绍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和“河黄海蓝”的神奇自然景观,同时,宣传展示黄河口特色文化产品齐笔、黑陶等六大系列200余种。展会现场,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景观、“黑如漆、亮如镜”的黄河口黑陶、栩栩如生的黄河口面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布偶及我国“四大名笔”之一的“齐笔”等精彩亮相,受到广大参观者的欢迎和喜爱。
  “母亲河,一部深沉厚重、穿越时空的大书。黄河口,一条大河的归宿,一种文化的符号。东营市,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一方开放开发的热土。这三者的历史与现实在方寸之间融合,并生动地向社会大众呈现,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奎滨说。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源泉,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具有黄河文化的深厚积淀,是黄河文化集大成之地,大力弘扬宣传黄河文化,是东营人责无旁贷的责任。为此,东营市建设了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黄河文化、了解东营地情,用地域文化、优良传统的魅力去教育、感染、鼓舞人们,培育家国情怀,凝练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营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
  东营市还积极开展黄河口传统文化摸底调查,梳理汇总散落各处的黄河口文化资源,对搜集到的史籍典册、治河工器具及民俗典故进行详细登记备案。同时,加强利津县黄河生态水利风景区、垦利区黄河口水利风景区建设,依托利津黄河水利工程,打造“治河历史”“河防文化”展示区,使水利风景区成为传播水文化的重要基地。
  “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人的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始黄河断流,尤其是90年代断流强度尤甚,三角洲湿地结构破坏,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恢复湿地非常必要。”张奎滨表示。
  东营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恢复理论和经验,以生态恢复为主,尊重自然,综合运用物种保护技术、生物控制和生物收获技术、种群控制技术,采用生态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湿地,尽量少地干预湿地的自然过程。
  自2002年起,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利用黄河调水调沙时机,为湿地补给淡水,以蓄淡压碱等措施对退化湿地进行修复,改良保护区土壤,为水生植物和沼泽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鸟类提供天然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对维持黄河口地区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2013年,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又实施了生态廊道建设,为“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中的一部分,动用土方26万方,完成景观提升水道开挖及南北路东侧150公顷芦苇复壮,形成芦苇簇微地形,增加景观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湿地恢复以来,自然保护区共恢复湿地30万亩,建设鸟类栖息(繁殖)岛40个,树立东方白鹳繁殖招引巢40个,成为中国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2010年东营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最多年有7186只在自然保护区繁殖,近有一半黑嘴鸥在自然保护区繁殖,稳居全球第二大繁殖地,2016年东营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黑嘴鸥之乡”。”张奎滨介绍,植被覆盖率也由原来的20%提高到80%,植物种类由原来的单一柽柳、白茅演替为芦苇、香蒲群落,景观由单一的草地景观变为广阔的湿地景观。2018年10月25日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东营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也是我省唯一入选城市。
  湿地的持续保护和修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安家”。目前,东营市湿地鸟类384种,约占全国鸟类21%,该市也成为世界两大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过境鸟类达百万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良好的湿地景观又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游客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带来了长足的经济效益。

 

(编辑:柴璇)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