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赛在沪打响

时间:2014年07月28日信息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收藏此文 【字体:

本网讯(记者 臧莺 张宁)7月26日,“金山杯”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暨第26届ROBO-ONE国际机器人竞赛和第三届国际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选拔赛在金山区华师大附属枫泾中学拉开帷幕。来自25个省市(港澳)地区共1800余名机器人竞赛选手参加竞赛,这也是上海市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大规模的国际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选拔赛。

竞赛:规模最高、人数最多、规格最高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暑期盛会相比于第8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参与人数翻了一番,从去年的800人猛增至今年的1800人。

不仅是上海市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大规模国际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全国选拔赛,其更是达到了规模最高、人数最多、规格最高的程度。

本届竞赛分设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三个组别,在从7月26日到7月27日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小选手们将争夺“双足机器人技能赛”“机器人轨迹赛”“双足机器人舞蹈赛”“机器人球类比赛”“双足机器人1对1擂台赛”“轮式机器人F1竞速赛”“机器人历险竞技赛”“机器人创意闯关赛”“机器人综合技能赛”“机器人论文赛”等11个比赛项目的名次。通过竞赛的获奖选手更有机会入选中国代表队参加国际机器人竞赛。

此外,今年港澳地区也派出了慈幼中学、厂商会中学、民生书院(小学部)三支队伍参加双足机器人技能赛、双足机器人1对1擂台赛等项目的比赛。     

选手:与小伙伴乐在其中积累更多经验

位于体育馆二楼的比赛现场“硝烟弥漫”,一场场激烈的竞技,在这里上演。比赛最激烈的,无疑是机器人篮球赛。在一块长约2.4米,宽1.6米的场地里,机器人在进行二对二篮球赛,篮筐离地面20多厘米高。同组的两个机器人一个负责进攻,一个负责防守。进攻队员都有一个“大手”,抓住球后,到了对方的篮圈下,“手”扬起一甩,开始投篮,球应声入筐。场上的这几位“选手”命中率还蛮高的呢。

来自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的齐航同学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他坦言比赛前还是有点小紧张的,面对各路高手,心中有点忐忑。此时队友们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他一起提前到比赛场地踩点,调试机器人,帮助他将机器人的最佳状态发挥出来。

回想当初加入机器人社团的原因,只是觉得机器人很有趣,操作起来很威风。真正接触后,他发现其中奥妙不少,要完成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精确的计算和严密的程序设计,还需要团队协作配合。机器人篮球就是如此,同组的两个机器人需要默契配合,才能获胜。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周家巷小学五年级的王栋参加了“双足机器人技能赛”,他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大型赛事,虽然比赛成绩不理想,不过这并没有关系,我希望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多多交流,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赛事。”

专家:学生通过比赛寻找乐趣和创意

顾奇伟和杨赟是金山中学高一的学生,他们在本次活动中参加的是“机器人轨迹赛”。这个比赛要求学生让一台机器人小车按规定的黑色轨迹前进,从入口到出口,用时最少者取胜。

顾奇伟这组只花了13秒就顺利完成了这个比赛,是截至记者发稿前速度最快、完成最佳的团队。

顾奇伟告诉记者,他和同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把这辆车拼装好,并自主进行了C源码的编程。“在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设想和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如一旦小车离开轨迹,要怎么让它自行归位?又如怎样让小车能够顺利沿着轨迹前行?最终,我们使用了‘灰度感应’原理,用编程的做法做好标记,一旦小车驶入全白色区域,就会自动知道自己出错了,这样才会回到有黑色轨迹的地方。”

在顾奇伟看来,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他的计算机思维,更让他在考虑问题时更加完善,更加务实。“当我看到小车顺利驶向终点的那一刻,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情绪让我非常满足,也是在平时在课堂上和书本上难以体会到的。”说着说着,顾奇伟会心地笑了。

孩子们的热情也感染了在场的评委老师。来自江苏省江阴市要塞中学的钱春水评委就告诉记者,他担任机器人大赛评委已经有5、6年的时间了,相比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机器人大赛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以“双足机器人技能赛”为例,就要求给“人形”机器人进行图形化编程,选手要对机器人的四肢及躯干上的各个关节进行编程,以此来组合出各类创意性的动作,如“抬脚跨越”“翻跟头”“匍匐前进”等,帮助机器人翻过障碍、跨过独木桥、钻过地洞……“可见,学生会通过这样的比赛,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创意,进而收获自信和成功。”钱春水表示。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