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風土人情

时间:2014年06月22日信息来源:互联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儋州“調聲節”.
  為了進一步弘揚儋州調聲藝術,近年來儋州市連續成功組織了慶祝建國50周年調聲匯演、萬人調聲賽歌會等大型調聲活動。2001年,經儋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正式確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為儋州調聲藝術節。同年中秋節,隆重舉辦了首屆儋州調聲藝術節。當時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文化報等曾對其盛況作了較詳細的報道。2002年儋州市調聲山歌協會成立,首屆會員83人。2002年儋州調聲藝術節轉由政府主導,中秋之夜在市區組織展開的自由調聲活動達10萬人。
  每年的“萬人調聲賽歌會”都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欣賞觀看。還沒正式組織萬人調聲賽歌會前,每到元宵、端午和中秋節時,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到儋州的中和鎮上,那裏才是原調聲的主會場。隨著儋州調聲被關注並包裝起來,萬人調聲賽歌會逐漸成為節日裏的亮點。人們盛裝而來,廣場外、大街上,人頭攢動,各鄉鎮自然村的近百支調聲隊伍將廣場點綴得五彩繽紛。
  賽歌會上,調聲的曲目既有來自田野鄉間、原汁原味的自然調聲,也有經過搜集整理、創作提高的藝術精品。獨唱、對唱、齊唱、合唱,歌者即舞者,歌聲此伏彼起延綿不絕,一首首調聲唱出了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唱歌的,將最拿手的調聲傾情演繹;聽歌的,早已醉倒在這一片歌海之中。街頭上,還會出現一批自發的調聲隊伍,那些喜歡調聲但沒能在萬人歌會上一展歌喉的小青年擠上街頭唱了起來,還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在各鄉鎮有名的調聲好手也組成了一支隊伍,邊歌邊舞,樂在其中。

儋州中秋歌節
  儋州素有“詩鄉歌海”之稱,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彼時,人們身著盛裝,歡聚在該市北部地區的十幾個鄉鎮集市,到處可見人如海歌如潮的熱烈場面。儋州中秋歌節從儋州民歌活動演變而來,最初產生在宋代末期,發源於儋州市北部的沿海地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儋州山歌格式多為古體詩和七言四句,唱起來腔調婉轉;調聲從山歌演變出來,但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現形式,曲調層出不窮,演唱過場活躍,唱詞、唱譜、節奏、旋律以及調式都符合青年的性格特徵,為廣大青年喜聞樂見。
  歌節一般由一個村的一組男青年與另一個村的一組女青年各排成一列,面對面地進行對歌。每個隊都有領頭歌手,負責起調、領唱、指揮與選擇歌詞。對歌,一般先由男方歌手領唱,後由女方歌手唱答,隊形可隨時變化。歌手們手舞足蹈、男唱女答、互不相讓。比賽不受時間限制,以“唱倒”對方為止(即對方不能答歌為準)。賽歌活動一般為下午3至6時。夜晚又是一番風味,以村為主體舉辦“中秋歌會”,又稱“中秋情酒歌會”(設酒席),男女青年歌手對唱情歌。敬酒時,女子主動敬酒表示“鐘情,男女接過女方敬酒一口飲盡,並以歌投情,表示“領情”。隨後共嘗月餅、“賞月”對歌,直至淩晨。

儋州端午節
  農歷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是儋州民間的傳統節日。當地人把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當作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漁家最幸福的日子。這一天,男女老少身著各種顏色的節日服裝,歡聚在儋州市西北部沿海地區的光村、幹衝、海頭等鄉鎮的海邊,觀看龍舟競賽活動,共同歡度佳節。

  儋州端午節由來已久。相傳,很早以前,儋州西北部沿海一帶地區的漁村,就有劃龍舟、包粽子、海浴等風俗習慣。
  海浴活動
  五日早晨,附近海邊村莊的男女大小都要到海裏進行海浴(即用海水擦眼)。傳說用端午的海水給人們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裏眼睛不生病。傳說這種海浴活動必須在早晨太陽出山之前結束,太陽一照射,海水就會失去效力。人們也即此停止使用海水擦眼。
  包粽子
  每年端午節,儋州家家戶戶都有包粽子的習俗。節日當天的早飯各家各戶都要先吃頭一天就包好的粽子。如有鰥寡孤獨貧寒的人家,包不了粽子,鄰裏們自然地關照一下,送去幾只粽子,做個“意思”。此外,儋州還有鄰居友好和親戚之間互相贈送粽子的習慣,以及頭一年結婚的新娘要帶粽子回娘家“拜節”等風俗習慣。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是儋州民間傳統節日的主要活動項目。夏天的五月,海風涼爽,氣候宜人。人們吃過豐盛海味的午飯以後,歡集在附近的海邊,觀看龍舟比賽。那時,海岸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大概下午四時許,鑼鼓喧天,人群沸騰。一隊隊龍船便登場了。這些龍船頭都使用刷新的漁船,頭部用竹子扎成龍的形狀,外面用各種色紙張糊飾。由青壯年漢子組成的龍舟隊伍,先沿海岸線給觀眾們表演,然後開展競賽活動。直到下午六點左右龍舟競賽活動才告結束。
  據《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餘靖《端午日寄灑蔗回都宮》也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傳說,儋州端午龍舟競渡也是為了紀念懷石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