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苗家風情

时间:2014年06月22日信息来源:互联网 收藏此文 【字体:

 

 

苗族服飾
  男子服飾為黑色無領,肥身對襟衣,紐扣為金屬制品,下裝已改著漢族裝。剃光頭或以長頭巾纏頭。
  女子上裝著無領、開右襟、長及膝部長衣,僅有一紐扣,腰間綁腰帶,下穿短裙;頭頂束發,包扎一塊四方形的繡有花紋圖案的頭巾,再披一條繡有花邊尖角頭巾。巾頂還套一條長尺許的紅帶垂在背後;赤足,腿部裹繃帶。亦喜著長衣,下穿西褲,束腰。佩帶耳環,手鐲等飾物。

苗族婚姻習俗
  苗族男女婚嫁異於其他民族,習慣是女大當婚,男大當嫁——女婿入贅。
  苗族的結婚儀式分兩日完成。第一天,新郎穿著本民族服裝在陪郎、歌手、挑夫、護郎和帶娘(亦稱女陪郎)等5人的陪伴下,於日落時分到達女方家。進村時鳴槍鳴炮通知新娘家人。聽到回應的槍聲後方可進村。並在預定接待的人家中用過晚餐,才到新娘家舉行拜堂儀式。是夜,新郎不進洞房,全村的姑娘都來戲弄新郎,或打或捏,形式不拘,新郎不得說笑,不能還手,由陪郎出面保護。新郎在指定的房中就寢,不挂蚊帳,鋪席於地,和衣而臥。新娘在洞房就寢。翌日,新郎新娘回到夫家,舉行與第一天基本相同的結婚儀式。第三天新婚夫妻返回娘家居住。按風俗要住滿3—5年才能遷回夫家。解放後,這種風俗已有變化,如果男方家中人手少,女方婚後即回夫家居住,男女喪偶再婚不受任何歧視。
  苗族姑娘出嫁風俗最為獨特,出嫁前一個月就要“哭嫁”,唱“哭嫁”歌,一直到出嫁,內容多為對家鄉父母、親朋好友的眷戀及對嫁到夫家後生活的擔心,形式多為母女之間,也有姐妹之間、好友之間的對唱。

苗族節日
  苗族一年中有舊年、年仔(正月十五)、清明、端午、禾仔(六月初六)、七月半、新禾節和冬至等9個節日。苗族的舊年類似漢族的春節,最為隆重,家家戶戶都要備置年貨,出嫁女子要隨夫回娘家過年。除夕吃團圓飯,正月初一吃素或整日不進食,初二各家互相拜年。
  農歷三月三是苗族傳統祭祖節,類似漢族的清明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吃三色飯,在家中祭祖,不到山上掃墓燒香。
  農歷七月十三亦稱“七月半”,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豬,裹豬肉山蘭粽,用有色紙剪出大小不一的紙衣,寫上家中三帶死者的姓名,用火焚化,舉行祭祖活動。

保亭苗族喪葬風俗
  苗族人死後,要拿掉其身上金屬飾物,剪凈指甲才能入殮。葬禮一般於下午舉行,守靈者由村長或首人選定,死者親屬或親戚不參加,送葬時村裏每戶都要有人參加。死者家屬不參加送葬,但出殯時全家要跪拜。棺材置入墓穴後,家屬子女則要趕到,用白布點火燒掉死者頭發,再蓋上棺材,繞墓穴轉三圈,往墓穴中撒幾把泥土,然後下葬。如果死者生前德高望重,則鳴槍致哀,村長或首人派人到墓地守兩夜。如在外地死亡,則死於何處葬於何處。

 

 
三色飯

苗族特色飲食
  苗族日食三餐,主食是大米或玉米。蔬菜種類很少,食法與黎族無異。但苗族的木甑蒸飯和五色飯(後改為三色)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苗族菜式清談,把捕到的河魚或山味放進土壇裏,加入發過酵的米飯,封存兩,三個月後制成魚肉醯,是苗族人最喜愛的菜肴。苗族人忌吃狗肉,忌外人在其面前殺狗,並在其家中煮狗肉、吃狗肉等。苗族婚宴必備“芭蕉心”,即把芭蕉心切成絲,加各種調料拌炒而成,意即“火燒芭蕉心不死”,“芭蕉永遠一條心”,以表達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願。

保亭苗族語言:苗語
  保亭苗族和全省其他各地的苗族一樣,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語言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稱金門瑤的語言基本相同。全縣的苗族都操同一種語言,口音基本相同,音位的差異微小。僅有個別地方,個別語音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有微小的差別。由於苗族同胞與當地黎族,漢族人民長期往來,苗族男女一般都會講本地黎語和漢語(海南話)。苗語主要分布在毛岸、毛感、新政、保城和什玲。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