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的活化石——和林格尔剪纸

时间:2014年06月16日信息来源:内蒙古文化产业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和林格尔剪纸的起源
 
 和林格尔地处内蒙古中南部,山西杀虎口外,俗称塞外和西口外。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和睦相处,产生了歌谣、剪纸、岩画、壁画等民族民间艺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林格尔剪纸就是由生活在本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深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间剪纸园地里占有重要地位。  
 
   和林格尔历史上是一块绿洲,它南倚长城、北亘阴山、西望黄河、东临岱海、蛮汉山,境内三山五丘二分川。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先后有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驻牧,历朝历代移民戍边,近现代走西口,严明等地区汉族人民移民此地,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相互碰撞,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和林格尔民间剪纸丰富的艺术内涵。古敕勒川丰饶的牧场,敕勒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悠扬的牧歌;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牧牛图》、《牧羊图》、《牧马图》的奔放洒脱的表现,都可以使我们捕捉到和林格乐剪纸呈现出粗犷豪放、深沉厚重的主体气质,反映了北方人民质朴奔放、热情坦诚的性格的性格特征和令人神往、遐想万千的多民族民俗景观。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马背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创造了剪纸艺术的先河。北魏鲜卑墓出土的金银箔透雕饰品,游牧毡帐上缀缝的装饰花纹,以及蒙古族制作的“革囊”、“弓衣”、“箭筒”、“鞍鞯”、“毡绣”,以及他们在服饰上经过精雕细刻的手工饰物,其实都是剪纸艺术的镂空透雕意识的本质反映,只是材料不同而已。历史上大批内地汉族劳动人民的内迁,使得这里呈现出多民族相互交融,繁荣发展的面貌。出现了“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的动人场景。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使得他们在审美方式,民俗习惯等方面也水乳交融,随之各民族的民间工艺(含民间剪纸艺术)不断得到交流和学习,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使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经过数代人不断传承、发展,走向成熟。
 
  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现状
 
  (一)创作技法的现状
 
   经过数代剪纸艺人,其中主要是劳动妇女的不断积累和传承,和林格尔剪纸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有所创新。如对物象的造型表现上,他们最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追求过多的琐碎细节描写,而重物象的大轮廓的“样”。这“样”也正如京剧艺术开场内容的动作“亮相”,传神、有味。在大轮廓定势后,才开始在内部进行必要的装饰和所心所欲的理想美化。他们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锯齿纹、月牙纹、雨点纹,把一些传统剪纸装饰纹样发挥到非常饱和的状态。有时为了丰富艺术表现效果,但又不失整体,他们把锯齿纹做了变体,即不留锯齿纹常有的间隙,凡剪刀过处冗密而生动,不落俗套,极好地服务于主题。又如表现马的不同质感,他们采用不同的运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充分拓展了剪纸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趣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大轮廓”造型或装饰纹样的体质表现技法都是为了展现被表现物象和作品本质的传神,而并非单纯的为装饰而装饰。这些创作者们虽然大都没有接受过书堂教育或学院派艺术培养,更有甚者他们就从来不知自己所从事的“雕虫小技”可以称为“艺术”,但他们却都能够最为熟练地运用艺术夸张、变形的造型且现法则,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二)创作队伍和环境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在当前也面临十分严峻的境地。比如,在民间剪纸赖以存在的广大农村,人们纷纷从昔日的窑舍或木格纸窗的生活环境里走出来,房子修好了,但剪纸却慢慢地在人们主观和客观条件上大大失去了往日的特殊功能;它原有的生存空间在日渐萎缩,而新的空间又尚未形成;再者,由于历史原因,民间剪纸的题材和缺乏更多的新内容,民间剪纸老艺人纷纷相继故去,而年轻一代民间剪纸队伍又未能形成,出现了青黄不接状况。这些都无疑对宝贵的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危机。
 
   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成立后,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和林格尔剪纸协会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民间剪纸的搜集、抢救和整理工作。这是一项剪纸的普查抢救工程。通过这项活动,一大批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剪纸被人们从农户的锅灶口抢救回来,同时一大批民间剪纸老艺人被发现并及时地组织,如康枝儿、刘金莲、李三女、庞板女、王在盘、陈桃女、崔青梅、刘爱花、黄根女、韩王小、梁金女、李玉英、高粉梅等,他们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农耕与草原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剪纸艺术创造,是极其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她们积极创作剪纸,从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剪纸作品;通过适时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剪纸活动并大量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对剪纸的认识,从而使“保护剪纸”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进一步发展剪纸艺术做了有效的理论准备工作;为了能够让宝贵的民间剪纸艺术后继有人,和林格尔剪纸艺术被引入到学校教学课堂,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这也使以往民间剪纸主要靠“母传女,长带幼”的传承发展方式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拓展。中小学、幼儿学生对和林格尔民间剪纸系统、科学的学习,无疑将为这枝宝贵的民间艺术之花的成长、繁衍注入新的活力。
 
  在对和林格尔民间剪纸作了深入的普查并开展了大量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对本境剪纸艺术及境外剪纸在对比和联系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他们认为,和林格尔民间剪纸的继承和发展,不能以否定和变化割裂传统民间剪纸的代价去获得,而是要不断强化民间剪纸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许多作者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和林格尔剪纸学会会长段建珺做出了可喜的成就。在充分发挥和林 格尔剪纸固的粗犷、质朴风格基础之上,他熟炼地运用剪纸艺术特有的表现语汇、艺术构造和特殊审美效果,积极表现富有时代特色一生活气息的草原风情题材。在创作过程中有机地融汇了版画、装饰画等姊妹艺术表现的审美精髓,并巧妙地把艺术上现代表现主义与我国民间剪纸传统的平面构成等因素结合起来,取得了理想的剪纸艺术效果。他的作品风格奔放洒脱,典雅明丽,韵味深厚,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的鲜活性。
 
  和林格尔剪纸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上一篇:那达慕大会

下一篇:河套平原的岩画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