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文化人物访谈:专访天津书法家刘啸

时间:2014年05月23日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文化频道 收藏此文 【字体:

 

  中国电力新闻网的网友,大家好。今天,中国电力新闻网文化频道嘉宾会客厅,邀请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刘啸坐客会客厅,让这个70后的年轻的书法家,为我们一展中国毛笔书法在历史长河流变中的迷人风采!

  成如容易却艰辛 于不经意见法度

  中电文化:中国书法之所以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不仅因为它的书写功能记录了历史,更与它的功利性及实用性分不开。那些名传千古的大书法家,几乎都是位居人臣之贵,所以,书法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存于世间的说法,并不为过。也因此才有人把书法当成国学的一部分。

  :唐朝时颜真卿书法之所以得到大力推崇,也是基于他当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但是,颜体在众多书家中能够得以薪火相传至今,更多的却是因为他书法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研习书法的人都知道,颜体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正是颜真卿忠贞、刚烈为官,正直为人的写照。安史之乱时,颜曾高举义旗,抗击叛军,后来为维护大唐的统一,英勇就义。他一生忠烈之事,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他的正大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乞米帖”,便是颜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而颜的行草书《祭侄稿》,方可称为艺术作品。安史之乱,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那一年颜真卿50岁。此帖其中删改涂抹多处,从中却可窥见书者当时的情怀一定是波涛般起伏不定,所以才会写得如此神采飞动。可谓是: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法。虽然其中变化众多,但前后一气呵成。《祭侄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一直被书法界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中电文化:“心正则笔正”,这应该是与颜并肩齐名的柳公权创作书法时的真实心得。如此看来,书法既可做为政治符号,又可视为艺术门类。作为一名书者,您最初走进书法之门的目的是什么?

  刘:虚荣心。最初是被父母逼迫着学习书法,但在学校里,因为写字好,老师把班里的黑板报、墙报都交给我办。从小学到大学,班里的黑板报一直都是我负责。听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越发刻苦的练习起书法来。

  中电文化:任何事物都呈现着两面性。虚荣往往被认其为贬义词,但从另一种角度看,虚荣也是促使人向上的一种推动力。

  刘:可以这么说。最初是虚荣,当虚荣心得到满足,就转化成一种向上的力量推动着你。

  中电文化:您后来获得那么多的奖项,成为一个书者,应该说不仅仅是虚荣心使然。因为一个写字好的人,并不能称其为书者。一个真正的书者,是通过书法这样一个法门,获得从古沿袭至今的学问,从而进入艺术领域。

  :书法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通常可达到两种境界:一种为匠人,一种为艺术家。有的人画了一辈子的画,你看他的作品,也画得很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可是,他最终却没能够称其为“家”,因为,他画了一辈子,也不过是在重复的临摹,既不能突破前人,更别说突破自己,这样的人只能称为匠人。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最初同样是临摹前人,这样的临摹可能会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很枯燥,但当临摹到一定境界时,他便开始不再甘心只做重复的临摹,他开始有所突破,突破前人,打破一种惯性思维。渐渐的,他开始创造自己的风格了。

  中电文化:突破也许只是在某个瞬间。这就好比岩浆,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蕴积,当积蕴的深度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忽然之间再也撑不住了,瞬间迸发出来。阅读您的书法作品,从行草到篆隶,都有这种感觉,一定是从前人那里多有取法,而且,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熏习,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这就如同给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打得牢固了,才能撑起摩天大厦。

  :你看我这书房的墙上挂满了字帖,都是我每天要临摹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书法大家的作品。每天我都要在这里临摹几个小时。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峰,你才会到达你所要到达或超越的高度。

  中电文化:您的书法作品端庄朴茂中却透着一种率意而为的逸趣,这让我联想起中国画。有一种说法:书画同源。因为书法的线条艺术与中国画同出一辙,尤其是其中的韵格,呈现出的都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之感。

  刘:书法最能直接呈现出人的心态逸趣。我一直推荐书法爱好者从隶书进入书法之门,起因也是如此。研习魏楷、隶书,你是站在书法的起源,也就是说,是将自己植根于泥土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魏晋时期,人的心性就是率意的,魏晋时期的风骨后人难以超越。

  中电文化:说到这超越与变通,宋代尚意,元朝复古,所以才有人说,书法是最直接表现时代的心电图。作为一个书家,请您谈谈您的感受?

  :随着时代的变革书法也在改革。比如当下的书法大赛,与从前的评判标准就有所不同。现在的书法大赛不单单以字的好坏来评判,还要看外在的设计。某一年的书法大赛,十幅获奖作品中,某美术学院就有三幅作品获奖。起因是他们参赛作品的用纸,使用了普洱茶水染色,评委以及参赛者无不眼前一亮。

  中电文化:这外在的设计,也就是您所说的给纸染色,也就是书家常说的器物之美吧?

  :是的。我所说的器物美感就是指书法作品所用的纸张。从前,我们写书法,只注重宣纸的成色,却不注重纸的外观。所有的书法作品呈现出的都是一种:黑白。在当下这样一个注重感官的时代,要想引起人们的关注,视觉冲击很重要。因此,书者不仅仅在书法本身上下功夫,更是殚心竭虑从纸的外观上求改进。也就是说给纸染色,或是拓上花纹。“色”似乎更能烘托出书家所要书写的作品的情境,使得作品整体的情境得以提升。这就如同一个人的衣着,衣着优雅大方,人的气质随之就提升上来了。所以说给纸染色,常常会给人一种出奇制胜的感觉。现在讲的染色,都是书家自身所为。古时生产的书法用纸,往往都加工成有色纸,宋、元、明、清的许多尺牍往往不单有色,而且还会有描花。

  中电文化:有人把中国书法称其为第四宗教。取法乎上,使得其中。今天与您对话,也是使得其中了。

  记者手记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毛笔书法都怀有一种敬畏的心里,尽管中国毛笔书法只是由线构成的几种字体:篆、隶、行、草、楷。因为我知道,就在这由简单的线构造而成的几种字体里,却深深埋藏着中华五千年的变革史。陈陈相因的典藏,使得诗词、绘画不论绽放得怎样绚烂,都没能如书法这般成为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墨法,看似简单的过程,却将一个民族凝聚并得以使古老的文明延续至今,致使我们站在当下,拂去黄沙,依然能透视到历史鲜活的面孔。

  琴韵墨香、笔致风情,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卷就在这柔软的笔墨中书写而成。(采访者 孙桂方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