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医疗好在哪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信息来源:北京晚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北京的医疗竞争力,这是个“不证自明”的命题。

  全国居首的年诊疗人次,吸引大量外地患者进京就医,数以十万计的卫生从业人员,都在展示着北京医疗卫生事业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

  与此同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业,北京医疗又被赋予更深远的社会含义。当人们谈及“医疗”,不应仅仅仰止京城之“高”,更应希冀其“济天下”之“广”。

  【态度】

  “来就诊的就是患者,

  不分北京、外地”

  上午8点,崇文门地铁站西南口,拎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鱼贯而出。斜挎着一个单肩公文包,张增强(音)挤过人群,身上的绿色羽绒服有些油光,但他并不以为意。和他一起出站的,还有他七岁的女儿。

  刚出地铁站口,张增强就抬头四下里张望。其实,目的地就在眼前,同仁医院只有一条窄街之隔,何况门前拥挤的人流,早就标示了这家医院所在。

  这是张增强第一次带女儿来同仁医院看病—时间并不凑巧,8点已过,专家号早就不好挂了,“二号线坐反方向了”,张增强的笑容有点尴尬。

  “当然想看专家号,但不行就挂个其他大夫的,我们不挑。”进入门诊大厅,张增强的精力转向就诊流程介绍,拉着女儿挤进了人群。

  同仁医院门诊楼门前,仍然有人不断涌入—每天都有一万多人像张增强的女儿一样,到这里寻求帮助—按照同仁医院平时的门急诊量,这些病患中,约有3500人会进入眼科,耳鼻喉科每天也有1200至1300人。

  “干吗来这儿?名气大呗。”坐在候诊室门前的徐女士,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她身边还跟着两个同伴,其中一人手中的塑料袋里,带着牛奶和一包饼干:“6点就来了,哪敢出去吃饭啊,叫到我咋办?”

  吸引外地患者来到同仁的原因几乎众人皆知,创立伊始就将眼科作为重点的同仁医院,眼科、耳鼻喉科医疗水平举国闻名,按照同仁医院副院长王宇的解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实力较强—“专科特色突出,就是能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别人看不了的,同仁能看,别人看不好的,同仁能看好,正是这一点,给我们医院带来了美誉度。与此同时,我们的科研能力一直排在前列。”

  同仁医院,是北京各大医院的一个缩影。而就诊人数是京城医疗竞争力的最精确体现,据统计数据,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医疗机构年总诊疗人数一路上涨,接近每年2亿人次,平均增长速度超过每年10%。

  按照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一项分析显示,北京吸引了大量外地患者来京,儿童医院、天坛医院等特色医院,外地患者就诊比例均超过70%。解读这一数据,王宇说:“来同仁医院就诊的,就是同仁的患者,不分北京、外地。”

  【根基】

  一百年的老医院,

  靠的是老百姓信任

  同仁医院向西,一街之隔便是北京医院,这里的门诊同样人头攒动,明眼人能看出一个明显区别:这里的老年患者明显多出许多。

  这与历史紧密相连,1905年始建,脱胎于延安中央医院的北京医院,直属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常年担任干部医疗保健任务,并以此发展出“老年病”治疗的特色。就在2013年10月,北京医院还曾为一名91岁高龄的老人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实施了心脏搭桥手术—近几年来,90岁以上老人接受手术的病例超过20例。

  “医院的竞争力是通过技术、设备、服务组成的。技术要由人来实现,先进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也需要人才来实现。服务不光是所谓的笑脸相迎,还包括服务设施、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等,可以说服务是一种文化。”北京医院党委副书记田家政介绍,常年从事干部保健的经历,在北京医院早已形成一种服务文化,并将其传播到普通治疗中。

  走进北京医院,患者可以发现许多方便病人的举措—使用自动包药机,减少发错药的几率;药品由药剂师送到病房,减少了护士做类似工作的时间,真正做到“把护士还给病人”……

  “竞争力需要特色,那我们的特点在哪里?就是对老年病的综合治疗。老年病往往不是孤立的,老人可能心脏有问题,呼吸道也有问题,还可能有糖尿病。治疗这些病人,恰恰是我们的优势。”田家政口中的特色,在2013年吸引180余万人走进北京医院—20年前以每日门诊量2000人为目标设计的门诊楼,如今日均接待病患近7000人次。

  在技术这些硬指标背后,吸引患者的还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常在北京医院看病的聂先生就是其中一人,“最关键的是信任,并不像电视里说的,大医院大夫就冷冰冰的,其实人家说得挺耐心的。”

  “这周边都是老医院,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靠的是老百姓对它们的信任。”聂先生的总结不假,“历史积淀”是京城大医院的一大特点。1886年创建的同仁医院,1905年诞生的北京医院,再加上1921年成立的协和医院,东单—崇文门地区的三家“三甲医院”,合计高龄就超过“300岁”。

  【点题】

  医疗竞争力来自软实力而非硬件设施

  王宇(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在原来的观念里,我们常说“求医问药”,病人看病是求着医生的事,医生把病看好了就是牛,就医过程中给病人制造的麻烦就不重要了,这种思路必须要转变。作为北京的医疗机构,其竞争力并非是来自硬件设施,恰恰来自于以患者为中心,比拼软实力的意识。

  这种软实力,包括医院的服务意识、人性化的就诊流程、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不断培养的优质医疗人才。

  同仁医院与外地医院比地方、拼硬件行么?不行。我们的楼用了很多年,周边也没有地方再盖新楼,但通过服务和流程的改变,同样能让病患感受到温暖。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就诊流程的调整,打造特有的导诊、分诊模式,做到有序就医。

  以眼科为例,眼科在诊疗中是很有特点的,比如眼底相关影像学检查很重要,这些检查未必要到同仁医院来做,我们可以将这一检查放到社区、放到外地医院,培养相关人员为病患做检查,有了初步的检查结果。病患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病历上传,我们提供专人进行相应的导诊、分诊,通过各级医疗资源的协调,能在当地看好的,在当地解决;解决不了的,再通过预约挂号,引导外地患者进京,做到“最需要的先看上,有必要的能看上,并且看准、看好”。

  在这种流程的改进下,未来有一天,医院就不再需要“专家号”了,专家资源将专门针对疑难病症的治疗,得到应有的利用,病患也能得到更加高质量的诊疗。

  可以想见的,这种改革需要多方的支持,这其中有医生水平的整体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软件平台的搭建还有医患观念的转变。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