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坚守初心潜心教书育人

时间:2020年03月26日信息来源:西宁晚报 收藏此文 【字体: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这是她最常说的话。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忙碌、选择了奉献,也选择了划起爱的帆船起航,23年从未间断。

  因为有了她,一些孩子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从教23年里,她为贫困学生亲手织毛衣,收留无家可归的留守儿童,鼓励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她让不少“问题少年”与家庭和解,走上成才之路,她坚守初心,用无悔的青春和执着的爱照亮孩子们的希望之路,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杨妈妈”……她就是大通县第二中学教师——杨毛吉。

  “老师的家就是我的家”

  杨毛吉的家庭和其他普通家庭不同,除了自家三口人外还有不少“流动人口”,而这些“流动人口”都是杨毛吉的学生。这些年来,杨毛吉帮助六个非亲非故的孩子,将他们送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成就了他们的大学梦。

  认识杨毛吉的人无一不称赞她伟大无私,而这在杨毛吉看来只是件最平凡的小事:“我是他们的老师,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成就自己的学生,所以这是我每天要干的工作,我不会放弃的。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不能让我的学生因为其他的原因失去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就一直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他们的梦想,在实现他们的梦想的同时,我也感觉到了作为一个老师的幸福,也感觉到了学生的成功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2009年,田发强的父母远在新疆打工,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田发强性格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几乎失去了读书的信心。高三年级时,田发强的父母找到了杨毛吉,他们特别担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商量能不能让女儿搬到杨毛吉的家里。

  杨毛吉想:为了学生的一辈子,辛苦算得了什么?她答应了田发强父母的要求。田发强每天6时40分要到教室,为了让田发强多睡一会儿,杨毛吉每天早晨做好早餐,放在窗前,不断搅动,让饭快点儿凉。中午和晚上,杨毛吉紧张地赶回家中,赶在田发强到家之前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子。不仅晚上经常陪伴她到深夜直到完成所有的作业,而且遇到晚自习下课晚或下雨,杨毛吉就让丈夫带着伞到校门口去接。

  田发强对杨毛吉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您就像我亲妈,而且比我亲妈都好。”2010年高考,田发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北大学。

  23年时间里,总有一些像田发强一样的学生或一年、两年、三年地住在杨毛吉家。他们当中有遭遇家庭变故患有抑郁症、时常有自杀念头的学生;有体弱多病,又不能住校,每次错过公交车,从家跑步到校的学生;还有因父母离异无家可归的学生……如果没有遇到杨毛吉,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样子。

  李炳涛因母亲身患重病,父亲常年陪母亲在外治病,一个人生活。杨毛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去照顾李炳涛,发动身边有能力的企业家帮助他的生活,并将他安排在学校住宿。李炳涛的父亲因工摔伤行动不便又无法照顾家人时,杨毛吉还经常买一些日用品去看望他,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这让李炳涛的父亲李万贵感动不已,“非常感谢杨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和关心,孩子在杨老师的照顾下不仅生活有保障,学习成绩也在逐渐提高,有了杨老师的关心和照顾,我和孩子妈妈才能安心治病。”

  “学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杨毛吉不但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而且非常注重创新方式,因材施教。

  杨毛吉用明朝张居正的税收改革,融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班级里推行“一条鞭法”考核法。每周一早晨,她把一张精心设计的全班比拼表粘贴在黑板旁边,内容涉及学生考勤、作业收交、单词听写、住校生卫生、文明礼貌等。每周班里进行一次总结,排名第一的小组获得奖励,期末的三好生评比等也以此为依据。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最早试行“一条鞭法”考核法的班级,一学年后班里学生的成绩从全年级倒数直接跃居前列。学生尚守平说:“高一年级时老师说我们到高三会和别人不一样,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了。”

  杨毛吉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与众不同,比如她亲手刺绣“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拼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励志内容的十字绣挂在教室里。她对学生们说:“希望你们有卧薪尝胆的耐心和恒心,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命运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人生都是拼出来的!”

  杨毛吉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呵护着他们的稚嫩梦想,引导着他们每一个前进的脚步,关注着他们个性的发展。她说:“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他们美好的习性和德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这些做法增长了学生们的见识,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大家说,杨毛吉的学生都很懂事,懂得心疼父母,敬爱老师。杨毛吉教出来的每一届学生都那么与众不同,着实让其他班级的家长和老师羡慕。

  2016年3月,由于杨毛吉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大通县教育局决定成立“大通县德育教育杨毛吉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杨毛吉的引导下,全县各校掀起了德育教育育人新模式探索、有效性主题班会模式探索、对问题学生“建档立卡,精准育人”模式探索等探索高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大通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现在大通县全县建立了22个“杨毛吉工作室”,杨毛吉和同事们创立的德育教育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

(编辑:高峰)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