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爱中与恐惧和解

时间:2020年03月09日信息来源:青海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在大爱中与恐惧和解

在大爱中与恐惧和解

李静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对于从小就有个“军人梦”的李静来说,这是第一次“上一线”。非典暴发时,上五年级的她还不太理解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如今,作为青海驰援湖北的200多名医务人员中的一份子,李静已经在洪山方舱医院工作20多天。从迷茫到无畏,这份蜕变的背后,是28岁的李静在大爱中与恐惧和解。

  “从下飞机到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其实我心里也挺害怕的……”屏幕那头,回忆起刚到武汉时的感受,李静毫不避讳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那现在呢?”

  “现在?还有恐惧,但内心有股比它更强大的力量。”李静顿了顿,坚定地说。

  显然,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第一次听到新冠肺炎是在去年年底。”作为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2019年12月,新冠肺炎在李静脑海里只是一个并不具体的名词,“应该不严重,至少感觉离青海很遥远”。

  很快,她的这种认识被打破。直到1月28日下午,来自全省16家医疗机构的135名医护英雄驰援湖北,一直关注疫情发展的李静坚定了去武汉的信心。

  “2月4日凌晨接到驰援湖北的通知后我马上报了名。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武汉需要重症护士,我要到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强烈的渴望一直持续到了武汉,从机场乘坐大巴去住地,一路上看着空无一人的城市和楼房上红色的“武汉加油”几个大字,李静觉得自己的眼泪始终在眼眶里打转。

  如果说之前对于新冠肺炎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层面,2月5日开始,这份认知逐渐变得具体起来。

  “那天参加完培训,我们就去洪山体育馆熟悉环境。进去一看,眼前是密密麻麻的床位,工人们正在加班做隔板。后来,在青海医疗队领队的带领下,我们把需要的医疗物资搬进楼,整理、归类、标识,以便尽快启动病区,收治患者。”聊到这儿,李静好像又回到那个氛围中:“一来是不能适应湿冷又没有暖气的环境,二来要面对陌生的场景、可怕的病毒,内心感到惶恐与不安。”

  当听到记者问起这份恐惧时,李静想了想给出答案:“第一次看到方舱医院,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隔离,而且接触的都是确诊轻症患者。特别是在网上看到一些医护人员被感染、甚至去世的新闻后,心里不由自主的有点害怕。”

  可是,接下来忙碌的工作并没有给李静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

  第一个夜班,病区几乎就满床了。等到把所有转过来的患者全部安排安置妥当,给他们铺床、吸氧……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李静,“就想着快点把他们都安顿好,赶紧进行治疗。”

  但有条不紊的工作突然被打断了。一位60多岁的患者情绪十分激动,不仅骂骂咧咧,还踢翻了椅子。

  “当时护目镜压得头疼,口罩憋得直喘气。老奶奶的态度让我有点伤心。虽然心里这么想,但还是走过去安慰她、跟她说话。慢慢地,我发现老奶奶其实性格很好,很愿意跟人聊天。聊着聊着我才意识到,其实她比我心里更害怕,而我们正是来帮助她消除这些恐惧的人。”

  在“老奶奶事件”让李静重新认识到了自己在方舱医院的价值后,这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内心像冰块般垒起的恐惧也在武汉的春风里渐渐消融。

  “你知道吗,我每天都会听到的话就是‘注意安全’‘辛苦了’‘欢迎回家’。无论是酒店的工作人员还是医院门口的执勤人员,他们一声声发自内心的问候和感谢让我体会到了爱和温暖,觉得特别亲切。”

  李静的住地和洪山方舱医院有10分钟左右的车程。无论何时上下班,都会有一辆公交车停在门口,等待着把她和同事平安送到目的地。

  “这些公交车司机是当地的志愿者。每次都是很客气地送我们去上班又接我们回来。”李静告诉记者,由于路程不长,她很少和司机师傅聊天。但有一次一个40多岁戴渔夫帽的志愿者告诉她,等疫情过去了,他很想去青海看看。

  起初心理压力很大的时候,李静喜欢听听音乐让自己放松下来。最近,心态发生变化的她常常听一首叫《无名之辈》的歌。

  “在这个战场上有很多人,他们都很平凡,但又很伟大。虽然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身份,但所有人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抗‘疫’。”

  采访的最后,李静把这首歌分享给了记者。其中有几句歌词写道:

  无名之辈,我是谁;

  忘了谁也无所谓;

  继续追,谁的光荣不是伴着眼泪。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