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方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深圳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内蒙古 黑龙江
  频 道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福建 港澳台 安徽
编辑部留言、投稿邮箱: Email:jdgz315bjb@163.com
新闻网页图片视频
 

细数从古至今重阳节传说 探究重阳节的由来

时间:2020年02月19日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收藏此文 【字体:

细数从古至今重阳节传说 探究重阳节的由来
黄永玉 1987年作 重阳咏诗 立轴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西汉《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初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颁菊蕊,汉武赐萸房。……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重阳节这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初九路过洪州时,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州牧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戏马台。等他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则传说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代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8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做回程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端午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