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演出70多场一票难求,奉献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红色经典!

时间:2019年11月20日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原标题:《沂蒙山》演出70多场一票难求,奉献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红色经典!
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70多场一票难求,山东——

奉献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红色经典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

山东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已在北京、上海、福州、沈阳等地和省内演出70多场,7万多名观众现场观看,无数观众通过网络媒体聆听剧中经典唱段,流下热泪。

歌剧《沂蒙山》是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优秀文艺成果。这部歌剧深情礼赞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被观众和专家誉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品力作”。

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挖掘、诠释、弘扬沂蒙精神,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奉献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红色经典,奏响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强音。

一部传承沂蒙精神的“铸魂”之作

“主旋律作品能这样打动人心,吸引了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今年3月,在北京天桥剧院看完演出后,一位“90后”北京观众竖起大拇指。

“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它体现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力量和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正是当今时代需要的和稀缺的。”一位文艺评论家掷地有声地说。

……

着墨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精神谱系,书写“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唱响一曲军民共同传唱的英雄赞歌——经过两年的创排、近一年在全国各地的巡演打磨,歌剧《沂蒙山》获得高度评价和认可,被公认为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的一座高峰。

沂蒙山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沂蒙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可谓“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历久弥新,显示出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民族歌剧《沂蒙山》正是山东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倾力打造推出的重点文艺项目。它取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蒙山区的真实故事,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排演。该剧深刻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教科书。

“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此去不畏身先死,报答乡亲养育情。”伴随动人的唱词,《沂蒙山》剧情徐徐铺开:抚养海棠长大的舅舅孙九龙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而牺牲;新婚的丈夫林生加入八路军走上了前线,为了掩护乡亲们献出了生命;为了保护八路军的遗孤“小沂蒙”,海棠忍痛牺牲自己的儿子……《沂蒙山》讲述了一段齐鲁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沂蒙山》对沂蒙精神进行了全面生动的阐释,深刻表现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该剧艺术总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表示,在创作中,主创团队力求回答两个问题——为何老百姓会跟着共产党走?是什么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是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力,是矢志不渝的初心伟力,更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有力实践。

一部脚踩泥土的用情之作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是很多人观看《沂蒙山》后的真切感受。

一流的文艺精品,需要一流的艺术团队去打造。《沂蒙山》从全国范围内邀请高水平艺术家充实主创团队,顶尖水准的编剧、导演、作曲、主演加盟助力。

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作品就会爆发出多大力量。山东歌舞剧院院长王彬林介绍,主创团队满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敬意,用沂蒙精神创作沂蒙故事,先后11次到沂蒙山区采风,参观红色遗址,访问革命后代、沂蒙红嫂,亲身体验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用心感受那些血与火淬炼的人和故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保证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展现的每个事件都有记载。

悠扬的《沂蒙山小调》贯穿全剧。“一双鞋子针儿密,一针一线记心里”“红枣甜,煎饼香,推着小车送军粮”“书香已被炮火染,安逸的心难再平静”……作曲栾凯,作词王晓岭、李文绪全情投入创作。一个个唱段朗朗上口,准确地传递了军民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

讲好沂蒙精神的故事,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担纲《沂蒙山》原装版演出的是王丽达、杨小勇、王传亮、张卓、金郑建等知名艺术家。女主角王丽达说,每一场演出,她都情不自禁、泪流满面。一段段精彩演绎、一个个动人唱段,无不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剧中饰演“九龙叔”的上海歌剧院演员杨小勇,此前常演西方歌剧,这次参演《沂蒙山》,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开始思考我该如何来传承这样的‘沂蒙精神’。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杨小勇说。

滤掉光鲜华丽,舍弃炫技花活,《沂蒙山》的灯光舞美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质感,贯穿全剧的暗色调,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历史风貌和战乱岁月的真实写照,让战争年代普通民众在艰难困苦中奋起抗争的生存境遇真实得让人震撼。尤其是舞台上高达10米、旋转直径达到19米的“大山”,全程旋转36次,更像是沂蒙山的浓缩,沂蒙精神丰碑的具象!

用心、用情、用功创作,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雕琢出一流的艺术品质,最终打造出一部红色精品。

在山东这样一片热土,曾先后孕育推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但很多作品关注的是细节性事件,缺少对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为民族解放和独立作出的巨大贡献的整体性呈现。歌剧《沂蒙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功为沂蒙精神树起了巍峨的丰碑。

“从创作上来看,《沂蒙山》的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但在内容上并没有过度渲染战争的恐怖,而是把精力放在了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情上,从身边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渲染了人间大义。”著名编剧赵冬苓认为,《沂蒙山》把更多的篇幅放在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上,与观众有更多的精神共鸣。

一部观照时代的经典之作

“这部红色经典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这部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当今时代需要的和稀缺的。”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认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工作者为时代放歌,需要沂蒙精神。

历史上,山东根据地虽然在地理上远离延安,但只要党中央一声令下、一个电波,都能坚决、彻底地贯彻执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全省2000万青壮年中近百万人参战,在册烈士22万多名,还有许多无名烈士长眠于齐鲁大地、大江南北,体现了对党的忠诚。

当前,山东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坚定朝着“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迈进。时代亟须我们把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作为激励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干事创业,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强大动力,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沂蒙精神的特质,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掖平高度评价歌剧《沂蒙山》及其价值:“文艺创作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歌剧《沂蒙山》,就是这样一部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当代文艺培根铸魂的上乘之作。其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性格、展现民族精神图谱的深厚文化价值与意义,吸引和感召观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伟大信仰,明方向、增力量、强意志、净灵魂,活力充沛地迈向新征程。”

为发挥好文艺精品的教育功能,歌剧《沂蒙山》在原装版基础上创新推出巡演版、音乐会版等,适当简化舞美道具,以“轻骑兵”形式深入机关、高校、中小学、企业、农村等演出,把文化大餐送到千家万户。

从今年5月21日起,《沂蒙山》开启校园演出,被广大师生称为“一堂最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课”。济南市历城二中学生丁楠看完《沂蒙山》,给山东歌舞剧院寄去感谢信,表示要用青春奉献祖国。

《沂蒙山》在企业掀起热潮。潍柴集团千余名员工起立鼓掌20多分钟。董事长谭旭光说,潍柴在革命年代诞生,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心无旁骛攻主业,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在上海文化广场,《沂蒙山》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连演两场,好评无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方琼表示:“山东人忠诚、责任、担当、奉献的鲜明品格在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从历史剧烈变迁中普通人的命运、情感和人性抉择这个角度讲故事,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也能感同身受。沂蒙精神不仅是山东的,更是属于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歌剧《沂蒙山》、舞剧《乳娘》、吕剧《大河开凌》……山东推出一批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品力作,在全国引发了强烈反响。山东正打造沂蒙精神的文艺创作品牌,加强沂蒙精神的主题创作,用文艺精品擦亮沂蒙精神的时代光芒。

(编辑:柴璇)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