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马观花到多元体验

时间:2019年10月16日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此文 【字体:

从走马观花到多元体验

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乐动敦煌》

  □□王林生

  旅游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业态,也是人民群众具有较高参与度、钟情度的文化生活方式。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沧桑巨变中,人们对旅游的观念认识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腾飞而变化,一言以蔽之,人们的旅游观念从以往对以感性的物为核心的纯粹观光观景,开始转向以深度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旅游观念的变化,是人们价值选择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其他任何变化相比是最大的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出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历史性特征,也展现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因势而变:旅游观念变迁的内在逻辑

  如果说在70年的发展中,旅游观念从观光观景到文化体验的变化是一种理论化、概念化总结的话,那么,我们有必要追问,在这种变化之下究竟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化逻辑?只有明确了观念变化之下的历史逻辑,才能更好地通过当下趋势的变化把握未来。在涉及观念变化时,我们往往会想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写下的那句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名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从上层建筑的类别来看,旅游观念明显从属于后者。由此,当我们沿着马克思所做出的历史性判断,剖析旅游观念变迁的经济基础的变更之时,有两点是不应忽视的。

  第一,旅游观念的变迁反映了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一切事业的兴废系乎国运,旅游及其观念的变迁也符合这一历史逻辑。很难想象,国民经济处在尚未温饱的历史阶段人们会有心思去旅游。如果说在温饱线上徘徊的人们依然对“休闲”还有一定追求的话,“假日赶集”式半日游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从中国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开始向实现小康社会迈进时,人们的旅游欲望和潜力才得以激发。1999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旅游收入达141亿元,“长假经济”开始出现。以景色宜人而闻名的四川九寨沟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刻具有了广泛的知名度。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反映在旅游领域,就是人们在价值观念层面对旅游中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追求,在这一历史时刻,博物馆、纪念馆的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及文博单位文创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走红,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推波助澜。

  第二,旅游观念的变迁反映了旅游产业本身升级转型的需求。如果说国家整体经济的日益繁荣是旅游观念变迁的宏观语境,那么,旅游产业对自身升级转型的需求构成了旅游观念变迁的内在动因。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日益提升,纯粹观光观景且附带购物主导的“长假经济”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内容的较高需求。因为各地在发展旅游时,采取的动辄投入千亿元造A级景区的做法,不仅在数量上形成了“狂飙突进”,如5A级景区数量从2007年首批认定的66家增至2018年底的259家,年均增长率17.2%,而且景区同质化的现象也一直为舆论关注。风格雷同的景区、千篇一律的旅游项目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人们甚至发出“看景不如听景,相见不如怀念”的感叹。因此,文化为旅游赋能,以文化的差异性和深刻性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中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成为时代的必然。

  因势而动:深度文化体验式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从整体上来说,旅游观念从观光观景到文化体验的动态转变,体现了旅游产业的思辨逻辑与客观现实变化相一致的开放性、创新性和时代性。这种转变使那种以景色、景物、景致取胜的旅游发展模式失去了往日的“魔力”,越来越多依靠创意、创造和创新的文化场景和文化内容成为人们日益追捧的对象。在这一背景下,主打戏剧节的浙江乌镇应运而生,融市井和城市生活于一体的四川成都宽窄巷子繁荣兴盛,以主题文化IP为基调的主题公园加快扩张,以舞台创新为主的实景演出此起彼伏。

  当然,在追求“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和“体验为王”的时代,这些具有一定深度文化体验的旅游项目并不能构成文化体验式旅游的全部,更具深度、更能代表时代潮流的,是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如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乐动敦煌》、重排沉浸式舞台剧《华亭唱宋—侬好苏东坡》,以及各大城市的各类VR体验馆。不可否认,新旅游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内容缺失、虚火过旺等问题,但是它们以现代互联网科技为依托,通过文化、科技、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探索创作出注重沉浸性、体验性的文化消费内容,必将是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消费下一个具有阶段性的风口。

  (作者单位系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编辑:王红)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