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旅途,与非遗相约

时间:2019年10月13日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收藏此文 【字体:

□□本报记者 李琤

  自2006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全中国对于非遗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转化”的实践在全国展开。经过持续14年的努力,通过抢救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拾起将要消失的传统节日习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回归古典的生活方式,主动去继承和传播非遗;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生活空间中的美丽装点;继承和从事非遗也成为众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很多人认为,非遗遇到了最好的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电商平台的扩张、旅游产业的兴盛、个性化需求的凸显……先进科技和市场需求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更灵动、更时尚的样和市场需求态,为传统文化打开了“遇见年轻人”的大门,非遗全方位、多层面深度触达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年轻消费者群体。

  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搭建平台,为非遗创新打破壁垒,构建与生活场景的多方互动和联系。在刚闭幕的博览会工艺周上,一个个成熟的非遗转化样本展示、一位位为工艺传承付出一生心血的艺匠、一场场实践分享与观点碰撞的对话沙龙……在展示与传播非遗价值的同时,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博览会工艺周办成“人民的节日”,利用非遗把城市打造成最有人文情怀的旅游目的地。

  其中,杭州拱墅区的半山立夏传统、遂昌的“大过中国节——端午”、丽水市的县域非遗体验点……共同推动非遗转化利用,拓宽非遗传承渠道,呈现非遗的当代价值。

  通过历届浙江非遗博览会的举办,浙江非遗人探索着非遗展览展示的新理念与新方式,为非遗适应时代、融入生活拓宽了途径,为人民群众亲近非遗创造了更多契机,为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在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中国的产业转型也正在往生活方式的提质升级方向转型发展。比如,产品销售从卖单一的、功能性的产品到售卖价值系统,售卖一种生活方式;从功能性消费到意义消费,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生活方式的场景和体验体系。正在跃居消费主力的年轻人也更愿意回归文化母体,在传统中找寻当下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社会转型的必然走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就要回归到自己的传统文化母体中,寻找本心,恢复和重建属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文化母体中再造新的价值。

  今天的中国热土上,非遗正成为中国美学和东方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成为天南海北游客们在旅途中体验在地文化魅力的媒介,成为大国工匠精神的完美表达。

  非遗重回生活展示的逻辑越来越清晰:一方面,需要保护非遗的载体,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增加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孵化出家居类、服饰类、科技类等跨界的多元化非遗创新作品;另一方面,要为在地非遗创造生活场景和消费习惯,在“溯承”间,用一餐美食、一首歌、一件工艺品,记录下传承的场景,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节庆风俗重新导入生活,在体验之余感受文化带来的营养和活力。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