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模式”的云蜕变

时间:2015年03月06日信息来源:IT经理世界 收藏此文 【字体:

 杨志杰/文

  从全市就诊一卡通到所有医院的统一预约挂号,厦门市改善市民就医体验,优化就诊流程的步伐并未停止。

  大约从七、八年前起开始,厦门市的市民们就再也不用重复办就诊卡了,只要一张卡,即可以在厦门市绝大多数医院就诊。现在,厦门市95%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都支持一卡通。

  区域医疗一卡通服务如今已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厦门模式”建成后,成为了样板,云南昆明、海南三亚、河北石家庄、山东淄博等城市,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时均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而在2009年,福建也在全省推广了厦门市的医疗一卡通服务。

  厦门市卫生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孙中海总结说,“厦门模式”是从惠民、惠医、惠政、促业的角度,在一个区域内实现了相对完整的医疗协同服务,为居民建立起了从生命孕育到生命终结的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

  2007年前后,在厦门市卫生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孙中海和厦门市各大医院的信息化负责人聚到一起,组建了一个团队,集思广益,最终勾勒出了最初的方案,各医院CIO分别负责一部分内容的实现,并分头推进各自医院的工作。

  这个团队的分工合作一直延续到现在,推动了厦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的历次创新。

  一卡通服务说起来简单,实施并不容易。市民在某家医院办卡就诊,医院的系统识别的就是这张卡,而市民在这家医院产生的所有病例信息,都要通过这张卡来调取。

  一卡通需要所有医院的系统都可以识别同一张卡,并且通过这张卡,能够调用市民过往在各个医院所形成的病历信息。

  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最早满足的是医院收费和财务需求,后来因医疗业务驱动,许多医院逐渐建成了规模庞大的系统集群。这些系统由不同的供货商建设,数据的一致性和互通都是很大的挑战,更何况是不同的医院。

  厦门市卫生信息中心首先建设了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与各个医院互联互通,将市民在各个医院的就诊信息集合起来,市民用一卡通就诊时,各机构直接从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上调取数据即可。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是市民在这个平台上的唯一身份识别和索引,市民的身份证信息也与之进行了绑定。

  “整个平台的建设是以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存储和共享为驱动的。”孙中海说。

  2009年,该平台整合了妇幼、公共卫生等信息系统,实现了民营、公立、部队等不同体制,医院、妇幼保健等不同类别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市民健康信息共享。最终,完整的市民个人健康档案包含了市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健康信息,如门诊、住院、体检、妇幼、社区、疾控、慢病、血液等各种数据。

  目前,厦门市常驻人口大约为370万人,其中350万人在平台上拥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厦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平均每月共享3万人次以上健康档案。

  市民就诊时,医生可以快速了解到其过往病史,治疗方案、检查、检验、用药等信息,包括医疗影像数据。一方面,医生可以借鉴其他医疗机构的治疗经验,降低误诊率,例如异常的健康数据都会在系统中标红;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疗行为,系统会提醒不必要的重复用药、检查和检验。

  据估算,平台每年为厦门市患者节约的诊疗费用大概有2000多万元。孙中海认为,传统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均是以业务来驱动的,而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则实现了以居民为中心;以前信息化主要解决的是医疗业务的需求,厦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服务的是市民一生的健康。

  云上的医院

  技术浪潮汹涌向前,云计算的时代已经到来,2013年,按照厦门市云计算规划,孙中海和他的团队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建设厦门市健康医疗云平台。简而言之,孙中海和厦门医疗体系的CIO们,希望厦门市的卫生信息资源实现深度共享。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庞大计划,不仅仅是要将已有的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迁移到云上,这朵云还要成为厦门市社区医院、公共卫生、大型医院等机构以及相关医疗应用的数据中心,为医疗机构提供计算能力,乃至IT系统,并为市民打造大量医疗创新应用。

  从2013年开始,厦门市要求新建医院和中小型医疗机构的IT系统,全部纳入和迁移到了云平台之上;同时,各大型医疗机构的非关键业务,如网站等也都接入云;此外,大型综合医院的备份系统也统一由云平台提供空间。

  孙中海说,健康医疗云大幅度减少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和运维成本,提高了IT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医院信息化体系的安全性。

  他算了一笔账,厦门市第三医院和海沧医院在规划中,需要为这两家医院的机房建设、硬件投入等花费近2000万元,而后期运维的人力物力等成本也很高。现在,两家医院的IT系统纳入到了云平台,只要按需购买空间和计算能力即可。

  厦门市健康医疗云一期资源池拥有1000多个vCPU、2000多G内存、100多T影像存储空间。据估算,已经迁移到云平台之上的IT系统,之前总和需要1132个vCPU,5872G内存,而进入云之后,只需要400个vCPU,1000G内存。半年运行时间,包括机房等基础设施在内的硬件投入费用节约超过了20%。

  在将基础设施云化的同时,云平台也为基层小型医疗机构提供了整套的IT解决方案,以提升它们的运营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基于云平台建成的公共业务软件有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等级医院评审系统、医疗智能库等,孙中海说:“标准化的应用节约了医疗机构的软件成本,快速满足了基层医院的业务发展要求。”

  改变传统就医模式

  以厦门医疗卫生行业云为代表的众多公共医疗平台也逐步纳入到了云平台之上,大量创新应用被开发了出来,市民传统的就医模式被改变了。

  厦门市引入了“导航式就诊”的概念,围绕“诊前”、“诊中”、“诊后”三大环节对医院一系列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具有全时预约、全科预约、全程预约特点的厦门市门诊预约统一平台,就是这样的应用。这个系统好比是各家医院的“排班系统”,精确统计了所有医院医生的排班,并将其转化为号源,放在了云平台之上。

  市民无论是就诊,还是检查、检验,预约挂号的时间也都精确到分钟。“实际上,市民按预约时间就诊的误差不超过15分钟。”孙中海说。

  平台开放了电话、市民健康信息网、现场自助、互动电视、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种预约渠道,市民不论通过哪个渠道,都能够预约厦门市任何一家医院的号源,预约一旦成功,就会收到短信提示。

  其中,96166电话不仅7×24小时服务,还提供了闽南语和英语热线,并实现了与网络和现场号源的同步,如果患者在预约时得知某个医生已经号满,也不需要重复拨打电话,系统会向其推荐其他医院同类型专家的号源。

  分级诊疗和诊间预约体系的建立,被看做是厦门卫生管理体系极为重要的创新举措。很多患者得了小感冒也会去大医院看病,而且会预约顶尖专家的稀有号源,其实他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治疗服务。在厦门,一些专家的号源不会向社会开放,患者首先需要到社区就诊,社区医生觉得有需要才会为患者预约这些专家。这样既节省了患者的就诊费用,也缓减了稀缺医疗资源的供需压力。

  从全市就诊一卡通到所有医院的统一预约挂号,厦门市改善市民就医体验,优化就诊流程的步伐并未停止。

  医疗费用预缴金全市医院共享平台改变了市民传统的就诊缴费流程,实现了医疗就诊预缴金在厦门全市各医院的统存、共享、通用。过去市民就诊,在某家医院存入的资金,只能用于这家医院,平台上线后,这些钱可以在任何一家医院使用。

  孙中海说,在厦门,市民的卡里只要有200元钱,基本上就能满足一次看病需求了,就诊结束后,市民可在自助设备上结账、取药。如果医生要求检查、检验,卡中余额不足的话,市民也可以通过现场预存、银行转存、手机转存与支付等方式存款。在各医院的药房、检查检验、收费处等地方,市民都能够找到自助设备,存款或结算。

  他还描述了一个应用场景,孕产妇需要频繁做产检,而又行动不便,现在将钱存好后,她们每次预约医生就诊后,就可以直接离开,下次来检查再到自助设备上结账即可。

  健康医疗云

  在孙中海看来,厦门市健康医疗云平台的建设,除了降低医疗系统的IT成本,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能力,改变传统的就医模式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市民在享受云平台便捷服务的同时,更加关注个人健康的管理,从而提高厦门市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而且还需要时时监控。传统的方式是要求病人养成良好的自检查习惯,在身体不适时,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

  对于此类慢性病,厦门市采用了与传染病管理相似的模式,建立了慢性病登记报告制度,在云上打造了糖尿病、高血压管理登记报告系统,只要医院发现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立刻会将信息推送到社区卫生机构,社区医生即可在日常及时管理市民的健康,市民也就获得了全程的医疗、保健、康复等一体化服务。

  心脏病发病时如果得不到快速的救治会非常危险。为此,云平台上搭建了胸痛远程监控与管理服务平台,一旦患者胸痛拨打120,急救车接到患者后,其心电图等身体指标就会实时传递至心脏中心,该中心也与其他医疗机构实现了互通,能够获得这些机构中胸痛患者的实时信息。心脏中心将在线指导胸痛患者的抢救,同时也为胸痛患者的入院提前开通绿色通道,以便及时抢救。

  “真正要想将市民的个人健康管理好,光靠医疗卫生机构是不够的,平台上还需要引入第三方的专业机构来帮忙,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促进信息化消费。”孙中海说。

  厦门健康医疗云,也为各种平台的接入提供了接口。

  目前,厦门市卫生局与厦门市保监局合作,在市民授权的前提下,通过健康信息共享与查询,已实现了3000多例的健康理赔服务,2000多例健康险承保服务,缩短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时间,降低了其工作成本,保险公司人员不用再奔赴各大医院复印病历了。

  此外,厦门还搭建了统一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各类健康管理终端可以与其互通数据。

  在许多社区和公共场所,厦门市布置了大量的健康小屋,市民使用身份证就能免费获得自助体检服务,体检内容涉及身高、体重、体温、血压、血糖、心电、腰围、血氧、肺功能、骨密度、人体脂肪测量、血脂检测仪、动脉硬化等健康管理指标,检查结果会进入个人健康档案,如果检查有异常,社区卫生站会直接与市民联系。

  这些个人健康数据汇聚到一起,通过大数据分析,也为厦门市的医疗卫生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其不仅能够获知厦门医院的床位使用率、空床率,还能了解到厦门市的疾病谱,了解到不同疾病的市民花销排行、均次费用、平均住院日等信息。卫生部门也可以更好地管理医生,一些不正常、超常规的医疗行为会被实时监控,例如过度医疗。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