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现无名古墓 主人或为清朝大臣

时间:2015年03月01日信息来源:法制晚报 收藏此文 【字体:

 

上万村农家院内的宝顶,好像一座敦实雄浑的碉堡

  农家院宝顶身份成谜

  因墓主人的身份扑朔迷离,上万村一处农家院内的“无名宝顶”,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来自民间的传说与推测,还不足以解开这道谜题。《法制晚报》记者调查发现,此宝顶体量硕大,墓主人绝非寻常百姓,很可能是一位清代王爷或大臣。

  近日,文物爱好者马志璞拟写出一份《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表》。在他看来,只有成为合法的文物保护单位,宝顶才能免遭灭失。而破解古墓之谜,应从这里开始。

  探访农家院藏硕大宝顶

  上万村属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辖村。貌似寻常的村庄里,有不少古墓。

  2013年,“北京园寝遗址调查保护团队”成员马志璞在上万村考察时,找到了这座传说中的“无名宝顶”。其体积硕大,却无任何记载,让人感觉深不可测。

  近日,在马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上万村西北的村民聚居区。这是座极普通的北方农家院,建在北高南低的坡地上,透过篱笆墙,可见宝顶紧贴民房,矗立在院落当中。

  所谓宝顶,即陵墓地宫上面凸出的馒头形坟包。是用白灰、沙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土”,一层一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而成,好似一座敦实雄浑的碉堡。但历经岁月轮回,这座宝顶坚固的表层已经斑驳不平,好在整体轮廓完好,也无裂痕出现。

  爬上紧邻的民房进行俯视,宝顶犹如一颗坠落的巨弹,结实地扎进泥土里。

  经测量,该宝顶通高近4米。参照其硕大的体量,可以想见当年的坟院应该规模不小。但历经时代变迁,其余建筑好似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更无任何碑记可寻,取而代之的是火柴盒式的现代民居。

  就宝顶之谜,记者致电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他认为,从该宝顶外形特征判断,很可能出自清代。清朝等级制度严格,建造如此之大的宝顶,绝非普通富户,很可能是位王爷或大臣。但关于墓主人的身份,仅凭村民的传言,单凭文献记载,无法做出结论。

  刘卫东分析,在宝顶下方8-10米,很可能还有地宫存在,也不排除碑刻被掩埋在附近,答案或许就藏在地下。但现在提倡保护,不要轻易发掘。

  调查宝顶身份是什么?

  ●说法一穆家坟之说

  在上万村,若打听大宝顶,很容易把老百姓搞糊涂,而问及穆(音)家坟,多数村民都能道出大致方位。

  “多少辈儿传下来就叫穆家坟!”从小院经过的唐金城,今年已是70岁高龄,土生土长的上万村人。他告诉记者,这里是先有的坟院,后有的民房。早年间的坟院有门有墙,但早就被拆了,留下一个大坟头子,没人敢动。

  宝顶北侧的高地,是王淑敏家。站在她家院子里,能看到这座宝顶。王淑敏今年66岁,她说记者现在看到的景象,和她小时候一样——就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包。而关于宝顶的一些传说,她都是从已故的父亲那里听闻而来。

  王淑敏告诉记者,这墓主人是个当官带兵的,家里挺有钱,但具体姓名、出自哪个朝代……她一概不知。打她记事起,也从未见过有人来上坟。

  她还回忆说,在其父小时候(约100年前),这座坟就让人给挖了,以前还有王八驮石碑、石人、石马……听说一夜之间就没了,不知这家得罪了什么人。这之后来过一个骑大白马的人,说自家房子被烧,地契也没有了。这人走之前留下一句话:“有人问就说这是穆家坟。”

  记者猜测,会不会是看坟户姓穆?王淑敏干脆地回答:“看坟的人姓朱。”但据记者查访,上万村以王姓、唐姓者居多。打听姓穆和姓朱的,村民都答上万村没这个姓。

  记者查阅《房山历代陵墓》、《房山区地名志》等书籍,涉及上万村的内容,均无穆家坟的记载,对于这座宝顶也是只字未提。现场也没有碑记能佐证村民的传说。

  ●说法二克勤郡王晋祺墓之说

  宝顶所在的农家院,虽然地是王家的地,但住得离宝顶最近的却是唐家。只要有人来这里寻访古迹,多会敲唐家的门,其中不乏历史学者、文物爱好者。在他们的议论中,唐家也曾听到过不同的说法。

  和村里老辈人一样,28岁的唐胜也管这里叫穆家坟。但有来寻古的人告诉他,这座大宝顶的主人是“克勤郡王晋祺”。

  《清代王爷坟》一书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亲王衔克勤郡王晋祺薨逝,终年55岁。克王坟位于北上万村,又称西坟地,坟院内有大宝顶一座。但克王坟曾遭到大规模挖坟破坏,后被人陆续拆除。记者注意到,书中并未将克勤郡王晋祺与现存这座宝顶扯上关系。

  遗憾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冯其利先生,于2014年病逝,无法向他当面求证。但记者找到了冯其利生前挚友、《京郊清代墓碑》作者杨海山。

  杨海山透露,冯其利并非不知这座宝顶的存在,只是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因而未写在书中。早在1992年,他与冯其利造访此地,虽未探究出墓主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并非克勤郡王晋祺的宝顶。

  杨海山解释说,克勤郡王晋祺的园寝,虽记载位于上万村西,却拿不出真凭实据为其验明正身,但肯定不是平头百姓的坟。

  追问此处为何不是文保单位?

  记者发现,在政府历次公布的文物普查名单中,无名宝顶均榜上无名。

  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德恒,正在燕山文物管理所工作。虽说时隔34年,但对于上万村这座宝顶,他还是有些印象。

  王德恒告诉记者,他虽未亲眼见过这座宝顶,但曾听当时的同事说起。在二普当中,文物部门已经发现了这座宝顶,但房山区文物数量庞大,碑刻什么的都忙不过来,也就没人为了一座无名宝顶多费心思。而且没能搞清楚其身份,也就未进行普查登记。

  记者致电房山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科长陈亚洲。听说有这样一座大宝顶的存在,陈科长感到很惊讶。他判断,之所以没有登记,应该是漏查了,但他对这个线索很感兴趣。

  进展市民拟写文物申请

  为此,文物爱好者马志璞,已经拟写好《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表》,准备递交给房山区文物部门。

  马志璞介绍说,作为研究明清墓葬的重要实物,此宝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按照《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之规定,应属于乡土建筑。为彰显房山区文物大区的特点,充分保护文化遗产,依照《北京市<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建议将此宝顶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避免文物灭失。

  在他看来,破解古墓之谜,应该从这里做起。

  文并摄/法制晚报记者崔毅飞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