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开国将军话长征

时间:2015年03月01日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伟大长征,走出了共和国第一代中坚。

  在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前夕,五位开国将军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忆难忘亲历,话红军艰难卓绝中为实现远大理想的坚韧无畏勇往直前……

  刘华清、张震、张铚秀、戴润生、魏天禄,戎马白发映将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长征一兵!


  刘华清:孤军长征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25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我们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所以我们叫它孤军长征。

  长征中,我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任组织科长,后又当宣传科长。出发那夜,我印完出发《宣言》,躺在稻草铺上睡不着。心想这次打“远游击”,不就是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大别山了吗?就要和鄂豫皖边区父老乡亲离别了!我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好几年没回家了,不知母亲现在怎么样?这次远行,还能不能回来?能不能和亲人重见……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我决心抛却一切留恋,随大军西行,革命到底![全文

  张震:长征,永远的精神丰碑

  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到1935年11月,我在红军第3军团的行列中,一边打仗一边行军,有一段还被战友们抬着,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多少战友倒在了漫漫征途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中央红军离开苏区进行长征前,我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住进了医院。我记得好像就是在长征开始的前一天,红3军团第4师政委黄克诚来医院看望受伤养病的战士们,一见我的面,就指名要我跟他回前方。我担心自己的伤会影响部队的行进战斗,可黄克诚政委以不容置辩的口气说:“你的脚能走,回前方也能养好伤。”[全文

  张铚秀:久久在心头闪亮

  70多年了,当年随红6军团一路长征的震天喊杀声,仿佛还在我耳边……

  率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时,第一战,攻打敌人湘赣边境四道封锁线,我们49团担任前卫。一碉堡拦路,我带了一个班摸上,敌人竟毫无察觉,一个班干了敌人一个加强排。休整时,驻村群众腾房子铺稻草,妇女们给部队洗衣服、补衣服,红军战士们也争着扫院子、担水。年龄大一些的大妈把我们战士当成她们的儿子,问长问短,说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句句暖在心里,真是终生难忘。[全文

  戴润生:长征三险志不屈

  我总是要说这句话:“没有长征胜利,就没有新中国。”

  长征一路,我最难忘的,还得数那三次濒临绝境……

  第一次,在金沙江畔,三只小船渡险滩。当时我所在的干部团为全军前锋。占领的皎平渡口没有桥,仅一能容10多人的小木船,中央红军大部队顿时被阻。我得知附近一渡口有两只船,便带着7连战士去找船。爬过几座山,终于看到一个约有20来户人家的小镇子,还有100多人的敌人保安团。7连战士们伪装成白军,大摇大摆地走进镇子里大喊:“快把枪架起来集合,我们长官要给你们训话。”保安团信以为真,果然出来集合了。就这样把保安团俘虏缴枪,找到了船,顺利巧渡金沙江。[全文

  魏天禄:七十年前的精彩

  长征开始后,当时我们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崇山峻岭中的鹤峰、桑植、宣恩、恩施一带,著名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就坐落在这一地区。这个地区山多地少,寸土如金,人稀民贫。有的姑娘十多岁了还没有裤子穿,只好用块布遮羞。青黄不接时,人们就上山挖野菜、掘树根、剥树皮充饥度日。在这偏僻贫瘠的山区,军队的给养、兵员的补充都极为困难。但我们从不动老百姓的一草一木,偶尔在地主家猪食缸里找到一些准备喂猪的熟土豆,就是上品。

  采写:驻京记者 狄建荣 邓的荣

  本报记者 徐琪忠 陈廷雯

  通讯员 吴寒月 

  集成:机动部
 
(编辑:张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