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尔滨河畔的丰饶之城——新生鄂伦春族乡

时间:2014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东北网 收藏此文 【字体:

  刺尔滨河水静静流淌,岸边丰茂的牧草丛生,不远处的大架子山苍翠连绵,一派富足丰饶景象。新生鄂伦春族乡就坐落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

  游猎民族下山定居的幸福生活

  36岁的关俊秋是鄂伦春族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新生。“从前每年第一场雪后,父亲和同乡们都挎着猎枪骑着马进山打猎,半个月左右后满载而归,然后全乡人围着篝火喝酒吃肉庆祝,父亲说,我们很幸运能在山下住暖和的房子,以前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是住在山上的,自然环境很恶劣”。

  新生鄂伦春族乡隶属黑河市管辖。1953年党和人民政府为妥善安置长期过着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族群众,建立新村定居,命名“新生村”。 1984年4月,改为新生鄂伦春族乡。今年已经是新生鄂伦春族百姓下山定居的第59个年头。

  几十年以来,新生鄂伦春族的百姓一直都住着政府给安置的房子。“这几年,乡里人都富了,好多家都住上了砖瓦房,我家也是”42岁的周福有是关俊秋的丈夫,他是汉族人,20几年前,跟随父亲来到新生。

  8月1日,周福有家搬家了,他们离开了住了十几年的“老砖房”,搬进了室内设施、功能更为完善的新乡鄂伦春族新区。记者了解到,这是今年黑河市爱辉区政府投资1200万为乡里鄂伦春族百姓建造的。新区内的房屋建造风格更凸显鄂伦春民族风格,统一使用自来水;集中建造了库房和牲畜安置区;占地几千米的活动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设施完备、整洁美观的新区得到百姓认可。

  “进户时,我老公眼睛都直了,没想到政府连屋子都给装修了,刺眼的白墙,地砖都是高档货,之前在市里见过这个牌子,格局跟城市楼房一样,采光也比原来的房子好”关俊秋乐的快合不拢嘴。

  “这些房子都是政府免费为鄂伦春族百姓建造的,为的就是改善大伙的居住条件,我本身也是鄂伦春族人,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党和政府”新生鄂伦春族乡吴瑞霞乡长动情地说。

        游猎民族更为绚丽多彩的今天和明天

  在新生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鄂伦春族人的热情。8月6日,鄂伦春族特有的古伦木沓节这天,“上马酒”、“下马酒”是鄂伦春族特有的迎送宾朋方式,不可推辞。鄂伦春族少女敬献花环、载歌载舞……一系列欢迎仪式,让人受宠若惊。

  古伦木沓节当天上午,周福有夫妇正准备带着15岁的女儿周婷婷去山上烤肉,对于记者的造访不仅十分配合,更热情邀请记者及同行的乡干部同上山烤肉。盛情下,大伙感受一回原汁原味的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席间,记者从鄂伦春族百姓口中得知,虽然当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变革,但鄂伦春族的古老习俗一直传承着。

  每年第一场雪后上山狩猎仍是惯例,不过现如今大家是开着货车拉着“战马”上山,再用车满载“战利品”下山,效率更高、更便捷。

  关俊秋一家在乡里是出了名的勤劳能干。她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她家承包了45垧地,加上原有的5垧 地,现今一共有50垧 ,农忙季节过了,闲暇时间还和丈夫到山上采野菜。虽然全年都在不停忙碌,但是一年十几万的纯收入还是让全家兴奋不已。

  关俊秋前几年就将女儿周婷婷送到了黑河去读书,还雇了保姆照顾女儿。“我和她爸爸都没有啥文化,就希望我姑娘能多长知识、考个好大学,以后去大城市生活”。

  关俊秋一家的生活状态是千百新生鄂伦春族家庭的缩影。从历史的角度看新生鄂伦春族乡,令人感慨他们的那些“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他们仍生存在这里,仍延续着古老的习俗。而变的是他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眼界越来越宽、快乐越来越多。

  明年是新生鄂伦春族乡下山定居60周年,爱辉区委书记徐飞告诉记者,爱辉区正在筹备一场历史上最为宏大的鄂伦春族大聚会,将新生千百年来的发展演变,精华式的展示出来,让全国、全世界都知道坐落在刺尔滨河畔、大家子山脚下的这个神圣民族。

(编辑:刘兵)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