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沿线旅游概览】之甘肃篇

时间:2014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陕西省旅游局 收藏此文 【字体:

 

 

兰州  丝路上的金城汤池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西部第二大城市。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就发源在这里。西汉时期,此地设立县治,称为“金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金城作为西去青海、河西乃至经西藏至尼泊尔入印度各道的交通枢纽,逐渐成为丝路重镇。隋朝初年,改置兰州总管府,史称“兰州”。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兰州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商埠,是联系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

古丝绸之路在兰州留下了众多古迹。今天的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的五泉山,相传是西汉大将霍去病当年征讨匈奴时的屯兵之处。普照寺、庄严寺和木塔寺等,也曾是来往丝路之上求经讲经的僧人停留歇宿的地方。

今天的兰州不仅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之一,也是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而母亲河黄河穿城而过,将兰州分成两半,也造就了兰州河滨一带的独有风情。赳赳跨河的中山铁桥、巍峨壮观的水车博览园、异域风情的河畔清真寺、还有休闲的市民与戏水的游人……仿佛在诉说着这个丝路重镇的简单直接、率性而为。

 

天水麦积山石窟

天水古称“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丝绸之路开通后,天水便是商贾云集交易的重镇之一。作为丝路重镇,西域文化东传的过程中在天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印记。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现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始凿于南北朝时的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有194个洞窟,石雕造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石窟中保存的后秦至清代的历代凿窟和造像,风格各异,精美绝伦。

 

武威天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中部的武威市,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以来,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使武威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

武威城南的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401~439),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推动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学者称其为“中国石窟鼻祖”。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佛像一百多尊。其主体建筑大佛窟中的如来佛坐像造像神态逼真,塑造十分精致。

 

张掖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的古迹群。大佛寺内安放的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卧佛。佛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是何等的庞大了。

 

丹霞地貌

张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境内,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她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而且更美的在于色。张掖丹霞地貌以她那层理交错的线条、色彩斑斓的色调、灿烂夺目的壮美画图,形成一个彩色的童话世界。

 

嘉峪关

位于甘肃的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它南为祁连山,北为龙首山、马鬃山,西为戈壁沙漠盐碱,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秦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派兵驻防。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与匈奴征战多年之地,到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征虏将军冯胜再次将河西画回中原版图。后其上表朱元璋称嘉峪塬“此咽喉要地”,于公元1372年建关城于嘉峪山西塬,关以山名,后经数百年扩建才有了这座明长城的西起点,也成为了万里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关城。

 

敦煌莫高窟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也是甘肃省最西部的城市。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置敦煌郡后,人们便习惯以敦煌为界,将其以西称为“西域”。翻开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进入新疆的三条路线都是以敦煌为出发点。无论东来还是西去的商旅,必须经过敦煌,所以史书上有去西域诸道“总辏于敦煌”的记载。自汉迄唐,丝路上商旅往来频繁,敦煌被称为商贸重镇,佛塔遍地,市场繁荣。

令敦煌闻名于世的还是被称为“艺术宝库”的佛教石窟。敦煌境内的石窟包括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榆林窟(又称“万佛峡”)和西千佛洞三处,其中以莫高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

 

阳关&玉门关

敦煌、玉门关、阳关在位置上形成三角形,两关一南一北,扼守着敦煌这座丝路名城。阳关、玉门关也因此成为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对玉门关和阳关吟咏不绝,两关因此声名远播。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了玉门关一带景物荒凉、行旅艰难的画面。另一位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中有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景交融,真挚感人,后来被谱入乐府,一唱三叹,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

 

夏河  丝路上的佛界圣土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北部,距离甘肃省会兰州258公里,是离内地最近而又保留藏族文化最为传统的地区之一。全县总面积6274平方公里,共辖三镇十乡、一办事处,有藏、汉、回、撒拉、蒙古等18个民族,人口8.1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1.74%。夏河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 

夏河县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古有“东通三陇,南接四川,西连康藏,北近青蒙”之称,曾是清代以来甘、青、川三省安多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最大中心之一,也是一大茶马贸易市场,被历代封建王朝视为边塞军事要地。夏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旅游品牌享誉国内外,县内有五大景区三十六处景点,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佛教文化独特,民俗风情浓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座落在县城西侧;县境内有辽阔的达久滩、甘加、桑科草原,有保存完好的汉代古城遗址“八角城”,有神秘的白石崖溶洞、秀美的达尔宗圣湖、奇险的大夏河森林峡谷风光等,是电影《天下无贼》、电视剧《苏鲁梅朵》和数字电视《拉卜楞人家》的拍摄地;有香浪节、瞻佛节、插箭节、娘奶节等几十种民俗活动。今天的夏河已成为甘南最重要的旅游大县,是九色甘南香巴拉之旅的必游之地。

 

“国博故里”焉支山歌尽繁花醉丝路

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距甘肃张掖山丹县城40公里有一处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的森林公园,这里就是有着河西“小黄山”美称的焉支山。2000多年前,焉支山就以天下名山载入史册。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就是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且是出生天资国色的宝地,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余里,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全部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地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当年夏三月,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的山丹焉支山脚下会见了高昌王鞠伯雅、伊吾吐屯涉及西域27国王公使臣,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文化商贸交易会(史称万国博览会)。这次“万国博览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耗资之巨,堪称史无前例。此次博览会,比第一届世博会(伦敦世博会)早1200多年,因此焉支山亦有了“国博故里”“世博圣地”之称。

 
(编辑:彭军)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