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抗旱魔泵水灌田15万亩

时间:2014年09月07日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收藏此文 【字体:

兴城抗旱魔泵水灌田15万亩

药王乡立兴村农民王克文一桶一桶地担水到山上,浇果树抗旱。

“接上前两天的雨,这200多亩花生算是保住了。跟去年比可能减产,但影响不大,这多亏了党和政府给发的水泵、管带,还有前几年打的抗旱水井也派上了大用场。 ”8月25日,兴城市沙后所镇西关村,村民羡思平望着绿油油的花生地,近期一直锁紧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今年兴城市遭遇少有的高温、少雨天气,农作物大面积干旱。面对数十年难遇的重大旱情,兴城市委、市政府集中组织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昼夜奋战在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线,众志成城,用实际行动筑起抗旱救灾保发展的伟岸长城。

  7月中旬即率先反应

平均有效降雨量只有175.3毫米,照往年偏少八成。今年以来,兴城市出现历史上少有的春夏连旱天气。随着旱情的发展和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南大、东辛庄、郭家、药王、三道沟等西部山区乡镇的54个村62个屯,出现临时性用水困难,涉及人口21789人、牲畜2036只。不只是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更是达到82.6万亩。其中轻旱6.6万亩(含农业大棚2.1万亩)、重旱24万亩、绝收52万亩,红崖子、碱厂、郭家、药王、高家岭、三道沟、南大、围屏、大寨、旧门等乡镇旱情比较严重,绝收面积均在1万亩以上。全市10万亩果树受旱面积达80%以上。 2012年至2014年新植人工造林受灾面积26.61万亩,其中2014年千万亩经济林受灾面积2.65万亩。

旱情突如其来,工作千头万绪。为有效应对旱情,兴城市委、市政府于7月18日、8月9日、8月11日多次召开全市抗旱紧急工作会议,适时启动抗旱预警二级响应,下发抗旱紧急通知,对抗旱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 “每天需要多少柴油,一天能抽多少水,能浇多少亩地? ”兴城市委书记于学利连续深入刘台子、羊安、红崖子、碱厂、郭家、药王、旧门等乡镇考察。在详细了解受灾情况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浇水抗旱、改种补损及水源保障等情况后,还与正在取水作业的村民交流,鼓励他们积极自救,并叮嘱当地政府领导要适时给予补贴。兴城市市长赵家鹏带领农发局、水利局、气象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也先后到红崖子镇二道边村,碱厂乡杨树村和花生连作障碍防控示范田,三道沟乡戏台村和汪家村,药王乡叶家屯和药王村的田间地头,现场分析旱情,了解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听取百姓最深切的呼声。

在做好旱情监测,加大物资投入,加强水源调度外,兴城本着“能救多少救多少”的原则,要求各部门做好值班,确保抗旱督查,确保人员、资金、措施三到位,最大限度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党员成了“及时雨”

一个老党员自费挖水塘帮乡亲们浇果树的故事,正在兴城大地广泛传扬。

大旱导致元台子乡药王村西砬山屯庄稼绝收,只能力保820亩18040棵果树。虽然果农心急如焚,可村里资金困难。 64岁的老党员张成决定自掏腰包3000元,利用两天时间雇人掘出10米长、8米宽、4.5米深的水塘,免费供全屯果农浇灌。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抗旱救灾的战斗中,兴城市的广大党员干部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抗旱救灾的战场当考场,勇当先锋。郭家镇,驻村干部与村民吃住在村,抗旱调度在村,引导群众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刘台子乡党委、政府组织党员干部、农村青壮年、民兵等组成送水突击队,同时积极谋划解决饮水问题的治本之策,计划加大对喷灌、滴灌工程建设的投入,彻底摆脱农民“靠天吃饭”的束缚;沙后所镇西关村在旱情来袭之际,不等待、不绝望,利用现有水源及协调周边企业水源、10台套抗旱机泵管带昼夜工作、村民按地块位置轮流浇灌,从作物出现旱情起坚持半个月抗旱不停歇,使九成以上作物得到灌溉……

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抗旱一线,按照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原则,组织抗旱。截至目前,全市及时下摆资金1354.22万元,购置各类抗旱机具设备1237台(套)、管带11万米、柴油 77.7吨,挖掘临时提水点2000多个,全部用于提水灌溉。全市已投入抗旱车辆3800台、设备1.36万台(套)、管带75万米、柴油280吨。全市投入抗旱的干部群众总数已达20余万人次,抗旱灌溉面积15万亩。

为加大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兴城市投入资金400万元,在沙后所镇后王村建设了5眼抗旱应急水源井,工程于6月1日开工建设,7月15日并网投入使用,日供水量增加7000吨,解决了城乡7万人用水问题;投入资金128万元,为白塔乡老边村和旧门乡草白村打深井1眼、大口井4眼,解决了3640人的饮水问题。计划投资156万元,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屯打饮水井52眼,目前已打深井16眼、大口井1眼,投入使用13眼,解决了3187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现在兴城正在物探找水和打井的有5处。

“先生活、后生产。 ”抗旱之外,更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兴城市已经组织农民对减产、绝产地块进行补救。大寨、高家岭、围屏等有水浇地块的乡镇,农户开始在绝收地块毁种萝卜、白菜等蔬菜,尽量减少因旱造成的农业损失。在兴城的田间地头、经济果园和毁种现场,随处活跃着农业专家的身影。“绝收的地块,要抓紧时间毁种。地力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选择种植大白菜、雪里红。地力条件较差的区域,可以在9月份种植菠菜、大葱等秋季蔬菜。 ”

8月23日凌晨2时至24日20时,兴城市普降中到大雨,旱情基本解除。但面对减产、减收的定局,兴城市还引导群众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养殖生产,开展劳务输出等生产自救活动,实现夏灾秋补、农灾牧补、一灾多补,千方百计将农民因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在政府的有效协调下,两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开始提前介入旱情,并派出工作组深入乡村勘查和统计受灾面积,加强灾情评估,做理赔的前期基础工作。(记者/李万东)

(编辑:高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