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舞台艺术青创项目助年轻人圆梦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锐
两年前的夏天,让山东省吕剧院青年演员彭莉媛毕生难忘。
2017年8月7日,山东省文化厅官网公布当年全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评审结果,由彭莉媛任编剧的吕剧《双生花》名列其中。这是她创作的第一部大戏,从此,她正式走上戏剧编剧之路。两年过去了,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以下简称“青创项目”)已评审3届,共有26部文艺作品入选,让上百位有才华的年轻人圆了创作梦。
这是一个坚持问题导向而推出的文艺扶持政策。长期以来,山东文艺创作始终保持着繁荣发展的势头,但主创团队中青年力量缺乏的瓶颈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舞台艺术领域,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从编剧、导演到舞美、演员,活跃在创作一线的青年人才数量占比偏低。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作品的创新性,对今后的人才培养也极为不利。
为鼓励和支持舞台艺术领域青年专业人才开展更多艺术实践,提升其综合素养、创作能力和艺术水平,在前期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山东于2017年正式推出青创项目。这是一个从山东文艺创作现状出发、为从事舞台艺术的青年群体量身打造的扶持项目。根据《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项目扶持办法》,扶持工作实行项目申报制。参与申报的项目,主创团队中45周岁以下人员必须占成员总数2/3以上。
青创项目的申报主体十分宽泛,凡经山东省政府部门批准备案、拥有稳定演艺队伍和较强创作生产能力的省内艺术创作机构均可申报,包括艺术院团、文化馆、艺术院校及有相应制作能力的演出公司等。扶持项目每年评审一次,每次不超过10个。申报成功的大型剧目,最高可获50万元的扶持;小型剧目,最高可获10万元的扶持。
作为多年来山东首次面向青年人开展的舞台艺术扶持政策,青创项目推出后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文艺院团的创作经费都很紧张,有的院团一年只有一个创作项目。一些院团为保险起见,多会选择舞台经验丰富的‘老人’任主创,年轻人得不到锻炼。”入选2018年度青创项目的小型创新融合剧《老鼠嫁女》导演于杨说,青创项目最大的意义是给年轻人提供了开展艺术实践的机会。
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认为,舞台艺术归根到底是“人”的艺术。要想实现青年艺术人才的快速成长,既需要院团的培育,也离不开青创项目等政策搭建的舞台,最好是“内部推+外部拉”。青创项目发挥的是“拉”的作用。
两年多来,参与青创项目的年轻人,用作品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济南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青年编剧李春明写的莱芜梆子《我喜欢大伙叫我书记》,取材于“齐鲁时代楷模”王守东的感人事迹,讲述了共产党员带领企业转型升级的故事;滨州市歌舞演艺有限公司改编的儿童剧《九色鹿》,以充满童趣的布景配合异域风情的舞蹈,演出了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此外,柳琴戏《吔,俺就是个农民》、京剧《一座塔》、吕剧《二辣子扫“黑”》等,也凭借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特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青创项目开展3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张东林介绍,有的项目以多人挂名同一创作岗位的方式试图降低年龄比例,有的以高额费用购买剧本或邀请知名艺术家参加创作等。这些都是错误理解政策意图的做法。
为保证青创项目政策真正惠及青年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2018年出了一个规范通知,要求青创项目主要创作岗位原则上只限一人;扶持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其用途限创作采风、剧目制作、排练演出等与创作有关的直接支出。规范通知还特别强调,青创项目主创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领取创作劳务费用,不得以大额经费购买剧本或邀请知名专家参与创作。
张东林说,2017年至今,青创项目的总体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和舞台艺术新人。项目实施过程中,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还汇总了全省青年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表演、艺术评论等艺术工作者信息,建立了“全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名录”,以便支持青年创作人员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深化合作。
3年来,山东还不定期举办青年艺术人才座谈会、研讨会、集体采风及其他学习交流活动,有效加强了青年人才沟通联络,初步形成了舞台艺术青年人才聚合效应。彭莉媛告诉记者,得益于青创项目的鼓励,这几年她连续创作了多部戏剧剧本,并被一些院团搬上了舞台。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同龄人,在青创项目扶持下,得到参与创作的机会,与舞台艺术结下不解的缘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