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艺术团团长: “对艺术充满热爱和希望”

时间:2019年09月30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此文 【字体:

本报记者 张婧

  开栏的话:

  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本报《我和我的祖国》今天开栏,通过文化和旅游系统老干部、老艺术家,以及坚守在不同岗位辛勤工作的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的故事,讲述文旅人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他们为了袓国更美好、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讲述他们建设新中国并享受发展成果的付出与快乐!

  刚刚结束新剧《戏娃》的基本功训练,带着一身疲惫的史国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戏娃》是我们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虽然今年剧团演出安排时间紧、任务重,演职员们还是毅然放弃了休息时间,克服了诸多困难,精心排练了这部以国粹京剧传承创新为主题的儿童剧。”史国生说,今年10月,这部剧就将和观众见面。

  史国生是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艺术团的团长。这是一个“对艺术充满热爱和希望,对作品态度严谨认真”的人。无论是在城镇剧院还是偏远乡村舞台,他总是带着自己极具感染力的笑容,坚守在演出现场。“1982年从戏校毕业后,我就一直在金坛锡剧团工作,主演了《火焰山》《蝴蝶杯》《何文秀》等作品。虽然当年演出条件艰苦,但是每个演员对于戏剧艺术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努力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史国生感慨道。

  时代在不断前进,剧团也随着时代而发展。2002年,原本以为自己将以锡剧演员身份度过一生的史国生迎来了他人生中一次重要转折。这一年,金坛锡剧团在江苏省率先进行了基层院团文化体制改革。史国生受命将锡剧团重新组建为“华罗庚艺术团”,在不放弃原有锡剧演出业务的前提下带领剧团探索、开拓儿童剧市场。“改革后的华罗庚艺术团为了生存发展,必须主动出击。我们从老龄观众向未成年观众转变,从农村市场向城市市场转变,从古装戏向现实题材儿童剧转变。”史国生说。

  在史国生带领下,剧团在接下来的17年里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先后打造了《少年华罗庚》《永远的雪梅》《留守小孩》《黎明的河边》《田梦儿》《青铜葵花》等9部现代题材儿童剧,累计演出8000多场,在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的50多个地区上演,并在全国各类展演中荣获数十项大奖。其中,《留守小孩》获得了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2011—2012)、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第2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集体奖。

  每个接触过史国生的人都被他身上洋溢着的热情、激情、快乐所感染和打动。史国生笑着说:“从演员到团长,从锡剧到儿童剧,40年来,我一直奋战在演出的第一线。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我亲眼见证了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枝繁叶茂、文化艺术市场活力十足。因此,我对未来始终充满了信心。”

  强大的信心源于实践经历,也源于不曾改变的初心。“我们在不断推出原创现实题材儿童剧作品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问自己3个问题:新时代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什么样的艺术呈现最能打动孩子、点亮孩子的心灵?”史国生说,“热爱祖国的文艺事业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是华罗庚艺术团全体演职人员不变的坚守。我们要紧跟新时代的脚步,坚持发展。”

 

(编辑:佚名)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